专访 || 光储充换产业联盟副秘书长王成名:未来光储充换电站会成为标配

发布日期:2025-05-20·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冬梅 编辑:李沛洋
记者:张冬梅 编辑:李沛洋

近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大会期间,光储充换产业联盟副秘书长王成名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围绕中国充电设施发展现状、充电桩下乡、车网互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中国汽车报》:从行业宏观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充电设施建设的整体规模与发展速度如何?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怎样的水平?

王成名:可以说,中国充电设施建设已经跑出了“加速度”。截至今年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3000万辆,充电桩总量接近1400万台,车桩比接近2:1,覆盖90%以上的城市,年增速超过30%,这个速度是欧美国家的两倍以上。

从全球来看,我们的规模和政策支持力度绝对领先,但在超充技术普及、车网互动标准统一等方面,还需要向欧美日韩“取经”。目前,国内有慢充、超快充、换电三套标准,行业协会正推动国内标准统一。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埋头搞技术研发,还要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与国际标准例如欧盟对接,让全球市场看到我们的模式。

《中国汽车报》:国内充电桩运营商数量众多,但盈利是一大难题,应该如何解决?

王成名:目前70%的运营商毛利率仅为5%,核心问题是周转率低,行业平均不足10%,桩多车少导致资源浪费。对此,要从单一充电转向“光伏+储能+充换电”一体化,例如运营商可以与园区合作,利用峰谷电价差和绿电降低成本,通过3-5年的长期运营来实现盈利。

《中国汽车报》: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充电桩下乡,但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农村电网承载能力弱、建设成本高、使用率低等难题,应如何有效解决?

王成名:充电桩下乡的难点确实存在,但实践中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解题思路”。首先是电网侧创新,不能只靠“硬扩容”,可以采用“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模式,利用农村闲置空间铺设光伏板,通过分布式光伏给充电桩供电,既可以缓解电网压力,又能降低30%以上的建设成本。

其次是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补贴、简化流程等方式“搭台”,吸引企业参与农村充电网络建设。例如,浙江、海南等地把充电桩纳入乡村规划,简化用地审批,还提供专项补贴,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值得推广。

最后是激活市场需求,关键是要“接地气”。例如,可以聚焦农用电动三轮车、物流车等目标车型,在物流集散点、乡镇旅游景点等地布局充电桩,推广夜间低谷电价,让充电桩“用起来”才能盘活起来。

《中国汽车报》:在推广车网互动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标准不统一、用户认知度低、商业模式不明晰等问题,行业应如何共同努力加以克服?

王成名:目前,车网互动存在一些障碍。技术层面,车辆位置与放电需求匹配成本高,例如跨区放电不经济。标准层面,车与桩的通信协议、电压标准不统一。用户认知层面,很多车主担心充放电影响电池寿命。

车网互动是块“硬骨头”,需要政府、企业、用户三方“拧成一股绳”。为此,首先,技术上,必须尽快统一接口和通信标准,上海正在做的互操作性试点就是关键一步,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大规模铺开。

其次,用户认知方面,光靠宣传还不够,得让老百姓“看得见收益”。例如,可以开发一个App,实时显示放电收益,让车主看到V2G充放电赚了多少钱,再配合峰谷电价差,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

最后,商业模式方面,我比较看好“虚拟电厂”模式,把分散的电动汽车变成电网的“充电宝”,用户响应调峰需求就能分钱,这种“聚沙成塔”的收益模式,可能是破局的关键。

《中国汽车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充电服务的质量和用户体验愈发重要。在提升充电服务便捷性、可靠性等方面,行业内有哪些新的举措和发展方向?

王成名:现在的充电服务早不是“有桩就行”了,需要提升便捷性和可靠性,行业正在干三件大事。

第一,让充电像手机扫码一样简单。“即插即充”技术已经落地,用户插枪就能自动认证扣费。通过整合导航平台,例如高德地图,以智能导航精准显示充电桩位置、价格、空闲状态,实现“一键找桩”,甚至提前预约,彻底告别“抢桩大战”。另外,一些聚合平台,例如小桔充电整合了多品牌充电桩,用户可对比选择最优解。

第二,给充电桩“上保险”,搭载智能监测系统。我们正在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对桩体温度、电压异常实时预警,故障2小时内响应,目标是让充电桩和加油站一样可靠。

第三,全场景覆盖,布局小区、高速、商业区充电桩,上海已实现2公里内基本覆盖。今年重点加密高速和乡镇网络,例如在高速服务区配备超充桩,10分钟补能200公里;在乡村推广共享私桩,城里车主下乡也能扫码充电。

《中国汽车报》:对于未来整个充电设施行业的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您有怎样的预判和见解?

王成名:未来三年,这个行业会“更聪明、更绿色、更融合”。智能化方面,充电桩会变成“智慧城市哨兵”。通过整合车企、政府、第三方平台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价格-距离-空闲率”最优充电方案,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例如,网约车司机会对价格敏感一些。另外,通过AI算法,充电桩能根据周边车流、电价自动调节功率,甚至监测空气质量,成为城市管理的“数据触角”。

绿色化方面,推动光伏、储能与充电一体化,降低传统电网依赖,实现绿电自给,未来光储充换电站会成为标配。例如,上海临港的试点站已经实现100%绿电运行。双碳量化也是一个方向,将充电减排量转化为碳积分,用户可抵扣充电费用,企业可出售积分获利。未来充电费可能直接绑定碳积分,充得越多,碳账户越增值。

融合化方面,充电网将与交通网、能源网“跨界联姻”。例如,高速服务区的光伏顶棚,既能发电又能遮阳,下面配超充桩;港口重卡实现“氢电双能补给”,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未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