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能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点名大容量固态电池、兆瓦级超级快充等关键技术!
2025年5月20日,交通运输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围绕“创建国际标准化组织港口码头标准化技术机构、深化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高水平标准制度型开放”进行了专题介绍。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颖主持会议,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副司长孙维,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朝,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港口码头分委会主席李义明出席会议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据了解,在我国的积极推动下,2025年1月18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在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下成立港口码头分委会,秘书处落户中国。这是交通运输部首次提出并成功设立的ISO技术委员会,也是自ISO成立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首个专注于港口码头标准化的技术机构。就在5月20日上午,港口码头分委会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交能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此次发布会上,围绕交能融合,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最新的进展。“交通运输行业和能源行业都是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也都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领域。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直以来,我部高度重视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推动建设了一批交能融合项目,持续完善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9万千瓦,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个,充电停车位约5.1万个,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到77.6%,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船舶超过430艘,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3%。”李颖介绍道。
近期,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李颖表示《指导意见》立足当前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实际,聚焦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推广、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保障等8个方面,提出25项重点任务,部署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交能融合重大项目,必将有力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用能结构重大调整,形成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全方位提升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整体效益。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重点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推动交能融合发展取得实效。一是加强规划协同。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衔接互动,开展公路水路充(换)电站设施网络规划,加强与电网规划的协同布局,提升清洁能源就地保障水平。指导地方开展交能融合规划研究工作,明确基础设施沿线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建设时序和网络布局。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启曜’行动和‘乘风’行动、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发展行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成网行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提速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研究交通基础设施路域范围内绿电直连政策。三是拓展加深应用场景。充分利用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监控中心等周边土地,推进清洁能源就近就地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近)零碳枢纽、港口等。加强充(换)电等补能设施建设。加快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双向充放电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四是推广应用新能源装备。持续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城市配送、港口、机场等领域应用,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卡车)规模化应用。大力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大力推进高耗能、高排放铁路机车车辆节能改造和低碳化升级,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机场常态化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五是加大科技研发。依托国家科研平台和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建立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装备研发平台,推动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开展交通能源系统与能源网柔性互联、大容量固态电池、兆瓦级超级快充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电动重卡、氢能重卡、电动船舶等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完善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李颖介绍道。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颖
服务区等级评定助力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
“近年来,公路自驾出行逐渐成为出行的主力,特别是重大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占总流量比例超过90%。其中,新能源汽车也快速增长,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出行比例超过了18%。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沿线重要的服务设施,是服务人民群众出行的‘驿站’和‘窗口’,我部一直高度重视服务区服务品质提升工作,持续推动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加强服务区无障碍设施、母婴室、‘司机之家’建设,特别是大力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大节假日充电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要。”李颖表示。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区服务质量,为公众自驾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近日,交通运输部出台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评定办法》坚持以更好服务公众出行为导向,紧紧围绕提升服务区服务质量,按照“全面覆盖、合理分级、严格评定、动态管理”的原则,推动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高质量发展,为公众出行提供更为全面、细致、周到的服务。
“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内容由等级配置类指标和水平评价类指标两部分组成。等级配置类指标主要是对服务区基础设施配置情况的客观评价,如服务区占地面积、停车位数量以及充电站、加油站、车辆维修站、‘司机之家’、母婴室等的设置情况。水平评价类指标主要是对服务区管理水平、服务品质的评价,如公共卫生间整洁情况,公共场区秩序情况,餐饮、零售服务品质以及汽车服务水平等。”李颖进一步介绍,“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加快制定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相关标准,聚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节假日服务保障、货车司机暖心服务等公众出行关注的重点,组织开展服务区服务质量评定工作,充分发挥评定工作引导作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持续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