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自研神玑芯片落地:一次难而正确的长征

发布日期:2025-07-08· 中国汽车报网 编辑:李沛洋
编辑:李沛洋

图片

6月底,搭载蔚来自研5nm车规工艺高阶智驾芯片「神玑NX9031」的旗舰轿车ET9,以及蔚来新ES6、EC6、ET5/ET5T系列车型,已全量接收NT.Cedar/S“雪松”智驾系统的重大更新。这并非一次普通的OTA升级,其核心意义在于:蔚来自研硬件与自研软件首次实现了深度耦合,这也意味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在“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的全栈技术链条上完成了关键闭环。

图片

当竞争对手在“冰箱彩电”的舒适区贴身肉搏,当资本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追逐短期回报,蔚来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荆棘之路:将十年累计超600亿元的研发投入和逾9900项全球专利,倾注于构建从芯片层、系统层到算法层的完整技术主权。某种程度上,这颗芯片可以说是蔚来十年造车路的缩影,这条路径被广泛视为“难而正确”,甚至在许多车企只存在于规划蓝图之上时,蔚来已率先打开未来的大门。其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投入、漫长的周期与无数质疑、不被理解的孤独。

荆棘密布的自研长征

选择自研高端智能驾驶芯片,无异于闯入一个全球顶尖科技巨头盘踞的角斗场。

2019年,特斯拉依托其HW系列芯片构筑了深厚的先发优势,2025年,特斯拉HW4.0硬件于中国大陆上市,下一代的HW5.0硬件算力更是十倍跃升,剑指L4/L5级自动驾驶制高点。特斯拉之外,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还有一家令人望而生却的国际巨头:英伟达。据机构统计,高阶智能驾驶芯片英伟达独占51.4%的市场份额,可以说特斯拉和英伟达,等同于手机芯片领域的苹果与高通。因此,下定决心做自研高端智能驾驶芯片是需要坚定的战略定力以及破釜沉舟的勇气的——自研高端芯片本身,就是一项集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于一体的超级工程。

5nm制程的设计复杂度呈几何级数上升,受限于产业链限制,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底蕴相对空白。而相比移动设备芯片,车规级芯片对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近乎苛刻,每一次流片(试生产)的成本动辄数亿美金,且充满不确定性。

此外,除客观层面自研芯片的难度,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立项之初对芯片能力的颠覆性定义,使得这颗5nm车规工艺芯片的诞生难度再次跃升。“智能驾驶芯片立项时定下了三个最重要的设计目标:第一算力要足够强,车辆不是快消品,需要保证十几年的使用体验,因此芯片的算力能满足十年的算法迭代非常重要;第二要有最高的安全标准,要支持最高等级SLD功能安全、支持低延迟的快速响应,毕竟芯片如果出问题就麻烦了;第三个设计目标必须能够高效的处理各种极端天气,极端光线条件下的图象速度,这三个设计目标目前看都达到了”,7月6日,李斌在直播中谈及自研芯片时如是说道。

也正因如此,蔚来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累计研发投入过百亿,平均每年的投入强度稳定在3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蔚来几乎每天一开门,就要为中国智能汽车技术主权投入近2000万元。如此持续性的、巨额的“烧钱”模式,对任何企业的战略定力都是极限考验。

更大的压力,或许来自市场环境与短期认知的错位。

当整个行业深陷“内卷式”竞争,将资源疯狂投向看得见、摸得着的舒适性配置堆砌和终端价格的直接厮杀时,蔚来埋头攻坚底层核心技术的“笨功夫”在这个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在这种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时代氛围下,蔚来的长期主义投入极易被误解为“不务正业”。尤其当企业遭遇短期销量波动或盈利压力时,庞大的自研投入更会成为外界焦点,不断承受“投入是否值得”、“回报何时可见”的拷问与质疑。

在当下崇尚速成的商业环境中,坚持做需要时间沉淀的“难事”,本身就是一场需要强大信念支撑的奢侈冒险。

构筑未来的技术基石    

既然前路荆棘密布,蔚来为何仍义无反顾地选择这条“难路”?答案在于其无可替代的长期价值——这是构筑未来竞争力的基石。神玑NX9031的量产落地及其与雪松系统的“满血”耦合,正是这一战略抉择结出的里程碑式果实,其多重意义正逐步显现。

首先,这是实现“技术主权”的关键步骤。通过自研神玑芯片,蔚来从根本上摆脱了对英伟达等国际芯片巨头的路径依赖,将智能驾驶最核心的“大脑”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不仅大幅提升了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能更好抵御地缘政治等外部风险。更重要的是,自研芯片+操作系统还赋予了蔚来定义产品底层能力与发展方向的自主权,不再受制于供应商的技术路线与交付节奏。

其次,软硬协同已经在许多行业被证明是差异化竞争的“最优选”。蔚来自研的神玑芯片+SkyOS全域操作系统+NWM世界模型的深度耦合,彻底打破了传统“拼凑式”集成方案的效率瓶颈,在指令集、编译器优化、内存调度等最底层实现了深度协同。这种原生一体的软硬协同设计,能够最大化释放5nm制程的澎湃算力,将其高效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更流畅、更精准、更可靠的高阶智能驾驶体验。

同时,这也是锻造“终极护城河”的必经之路。在智能电动汽车功能日益趋同、竞争趋于同质化的当下,底层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构建差异化体验与品牌长期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回首蔚来十年,其在自研芯片、智能化核心架构、线控底盘等前沿领域的持续投入与突破,如同在技术“无人区”的探索。每一次成功,都在为整个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积累宝贵经验、拓展认知边界,实质性提升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的话语权与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神玑的问世与成功应用,价值其实不仅属于蔚来,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向产业链高端奋力攀爬的关键一步。

图片

“老实人困境”:

市场认知与价值创造错配    

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蔚来也深陷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老实人困境”。最近几年,市场对蔚来的认知聚焦在短期到月度甚至周度的销量表现、商业模式的争议、财务状况的担忧上,而对于蔚来自研芯片、操作系统、线控底盘等核心技术却选择性忽略,这一现象的核心在于蔚来长久以来的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

事实上,相比这些指标,蔚来在神玑芯片、SkyOS操作系统、近万项全球专利、全国范围内高效布局的充换电网络、持续投入的高端品牌建设以及全球化战略等方面所构建的庞大体系化能力与长期战略资产,其深远价值远未被市场充分认识和合理定价。企业所展现出的非凡战略定力和对技术长期主义的坚定信仰,在追求即时回报的环境中显得“曲高和寡”。

这种“美强惨”故事出现的本质,其实是当下“做正事”的代价在短期正被放大——选择投入巨大、周期漫长的核心技术研发这条“难而正确”的路,在当下必然要承受更大的经营压力。

当整个行业热衷于“短平快”的配置堆砌和营销造势时,坚持硬核研发的蔚来,像一个在喧嚣集市中埋头精研技艺的“老实人”,其行动逻辑更容易被误解为“低效”或“乱花钱”。这个为行业未来“蹚路踩坑”的探路先锋,在当下承受着“流血又流泪”的巨大压力,这无疑是对创新勇气的某种消耗。

事实上,我们急需一个更成熟、理性的市场环境;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我们不应该让那些坚守自主创新、执着于做“难而正确之事”的企业,长期承受与其所创造价值不匹配的压力。

对于蔚来这样的长期主义者,市场需要给予更多基于产业深度洞察的理解、对技术创新客观规律的尊重,以及穿越经济与行业周期的耐心。

不过,随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我们坚信价值终将回归。随着神玑芯片与NMW世界模型满血版深度耦合后带来的用户体验实质性跃升,随着新一代车型持续释放竞争力,蔚来所构建的这套独特、完整、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或将正式亮出獠牙。

回望蔚来历程,从第一代ES8探索中国首个全铝车身工艺、首次开创NOMI情感交互、首个“瞭望塔”式激光雷达系统到FE电动方程式赛事中国首个世界冠军,到后续投入自研芯片、打造整车操作系统SkyOS,中国首个量产的全主动悬架、探索线控转向技术......蔚来一次又一次以前瞻视野和果敢投入,定义了行业创新的方向。

那些曾被视为“超前”甚至“冒险”的布局,正逐渐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主流路径与行业共识:“瞭望塔”式激光雷达布局成为行业主流;小米重启“大芯片”雄心,玄戒O1蓄势待发;小鹏7nm车规智驾芯片“图灵”芯片成功流片,即将装车亮相。那些在漫长而孤寂的攀登岁月里付出的艰辛与坚持,便都拥有了穿越时间的重量与意义。时间,也终将证明蔚来这份穿越周期的坚持,价值连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