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 共筑生态 走好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之路——2025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500万辆,彰显了充沛的产业发展活力。然而,“内卷式”竞争、账期拖延、夸大宣传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何实现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上下亟待回答的核心问题。7月15日,正值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召开期间,2025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在吉林长春正式召开。围绕“新质引领 智创未来”主题,与会嘉宾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产业生态建设、协同合作创新等话题,为汽车智能化转型把脉问诊,共绘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抓技术:转型领先全球技术仍待突破
近年来,在政、产、学、研、企的紧密联动下,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持续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在智能化上,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介绍,当前我国L2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50%,自动泊车等辅助驾驶技术渗透率超20%,走在全球前列。“智能化上我们实现了终端先行,产业生态愈发丰富,如何巩固扩大发展优势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当务之急,要打出快节奏,慢不得。”张永伟称。他提出两个发展目标:第一,到2030年,中国汽车智能化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加速普及辅助驾驶,形成用户基础;与此同时,推动L3及以上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形成应用领先优势。
若想实现上述目标,技术突破要先行。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教授王建强表示,当前自动驾驶系统的实际发展明显滞后于预期,难以突破L3向L4、L5的发展瓶颈。在他看来,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将经过三个阶段:1.0阶段以规则驱动为主,以来明确规则响应,稳定性高但灵活性差,难以应对复杂交通场景;2.0阶段以数据驱动为主,依靠大规模数据训练模型,具备一定自主能力,但可解释性差,安全性难以保证;3.0阶段以认知驱动为主,融合规则与数据,引入人类认知推理、知识图谱与大模型理解能力,提升系统在未知与长尾场景下的泛化性与安全性。
“L4以下都可以叫做辅助驾驶,这一阶段还需要驾驶员的参与。”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兼九章平台首席执行官周时莹认为,要做到真正的自动驾驶,安全是不可跨越的鸿沟。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又不会带来多达2~3倍的成本增加,是巨大的挑战。
围绕智能驾驶的发展,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认为,产业发展要踩准节奏,当前产业仍处于快速迭代阶段,若考虑极度降本做普及,会给用户体验、安全性、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2026年下半年到2027年,算力平台会成为新的‘甜点位’,AI不外乎算力、算法、数据,有更大的技术参数就能有更好的智能涌现,明年大家能不能形成规模化以及好的用户体验,是对车企的全新挑战。”他说。
在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兼CTO杜强看来,汽车智能化的发展离不开AI操作系统(AIOS)的底座支撑。目前,行业对于AI操作系统的融合路线已形成初步共识,主要分为AI in OS、AI for OS和AI as OS三个阶段。“当前AI在车端的应用已跨越早期‘超级应用’主导的初始阶段。”杜强表示,越来越多车企正在构建多Agent并行运行、相互协调的职能体系,这需要统一的共性技术底座作为支撑。目前,东软睿驰已参与实现了语音交互、单模态感知、多模态融合等多种形态的AI Agent,加速智能能规模化落地。
在张永伟看来,进入智能化时代,汽车企业将主要出现三种定位:一是使用AI工具进行研发、管理的企业;二是制造AI产品的企业;三是基于底层算法、数据成为AI企业。无论是何种定位,企业对AI算力的需求是持续增长的。张永伟呼吁,要加快高质量建设汽车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步伐,让企业跑得更快。此外,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也至关重要。活动现场,张永伟介绍,当前我国已有部分企业实现车载OS小规模装车。
转协作:开放合作重构产业协同生态
进入智能汽车时代,当传统汽车产业边界不断被打破,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随之不断涌现,仅靠技术的突破自然无法支撑产业变革,唯有加快转变产业模式方能完成汽车产业的全方位变革。
张永伟认为,智能汽车时代,中国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逐步进入深度绑定模式,形成战略联盟式的产业组合。整车企业和智驾解决方案商“结对子”,既能为车企打造AI竞争力,又能助力科技企业迈过“死亡谷”,实现合作共赢。此外,还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充分链接专业领域的专业化服务,快速建立车企在算力、基础软件、应用生态等领域的能力。
对此,江汽集团颇有经验。据江汽集团控股公司董事、江汽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马翠兵介绍,得益于江淮汽车与华为近年来在研发、供应链、制造、销售服务等全价值链环节 深度融合,超豪华智能新能源产品尊界S800上市首月大定便突破6500辆。“汽车企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不为,聚焦关键核心,才能有所作为。新汽车时代的能力建设首先要聚焦,其次是借势赋能,跨界合作。”马翠兵称。
“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健身房’,中国的技术向全球汽车厂商提供。”法雷奥中国首席技术官顾剑民表示,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一大突出表现便是不少中国汽车企业与国外汽车企业开始以合资、投资控股等形式进行反向技术输出,这也是汽车产业开放合作的新途径。
关系的转变不仅仅停留于车企与供应商之间,同样贯穿到终端消费者身上。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卢放表示,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打破传统的“生产者-消费者”的二元对立,要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从交易关系到伙伴关系的跨越,让用户不仅仅是数据终端,而是成为企业创新的起点,深度参与到产品共创之中。
扩视野:全局思维开拓更多增长空间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亮眼的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作为出海“新三样”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关键力量。在张永伟看来,当前我国也迎来了智能化出海的窗口期。近两年,我国L2-L3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装载率领先全球平均水平近20%,可带动大量搭载智能化功能的整车和智能化零部件供应链一同出海,成为继电动化之后,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的新支柱。
芯驰科技MCU产品线总经理张曦桐便表示,当前汽车出口延续增长态势,本土芯片也在加快本土化普及的同时,开始借势走出国门。据介绍,目前,芯驰全系列产品的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800万片,覆盖国内90%的车企和部分国际主流车企。
“智能化出海面临的问题比电动化更加复杂。”在张永伟看来,目前我国正处于智能化出海的时间窗口期,但智能汽车的出海需要面临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隐私安全等一系列安全合规问题,若想提升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竞争力,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在卢放看来,“走出去”不是简单的产品出海,而是要把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立起来”,让“中国车”成为卓越、可靠的代名词。为此,岚图积极推动从贸易出口向本地运营转变,推进“全球车+区域优化”的产品战略,将服务、品牌文化等全价值链要素融入到海外市场。
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同时,跨国企业也在千方百计扎根中国市场。作为跨国零部件企业,法雷奥近年来在中国市场坚持推进全面本土化。顾剑民表示,“全面本土化”不仅仅是管理团队、员工技术能力的本土化,更是技术平台落地上的本土化。目前,法雷奥在中国已拥有4500名研发工程师,27个工厂和13个研发中心,多个技术平台均在中国研发或率先在中国上车。此外,中国团队的研发效率和能力也支撑了法雷奥“中国创造,服务全球”的战略实现。以智能大灯产品为例,法雷奥中国研发团队从拿到订单到SOP量产仅需8~10个月时间,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
此外,张永伟强调,进入智能化时代,行业要“跳出汽车看汽车”。智能汽车的率先发展带动了与其技术同源、产业链与供应链相通的智能机器人、低空技术、船舶等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汽车行业能够让这些还没有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质产业快速进入到大规模制造带来的零部件低成本阶段。”他认为,要以汽车产业链为“火车头”,构建机器人、低空、汽车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聚合智能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