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有的向左,有的向右

发布日期:2025-07-24· 中国汽车报网 万仁美 编辑:王琨
万仁美 编辑:王琨

最近,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宣布终止氢燃料电池技术开发项目,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氢能。氢能概念被重视以来,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盛况。此后,陆续有企业或者机构宣布终止、退出氢能计划。但是,也有企业、机构在坚持。在氢能发展的爬坡时期,有的向左,有的向右。

政策摇摆与项目搁置

1970年,氢能概念被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丰田上市之后,氢能大放光彩。此后,不断有国家或企业宣布跟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错,陆续有企业暂缓或者终止氢能计划。Stellantis不是第一家终止计划的企业,也可能不是最后一家。

2025年7月,印度太阳能公司(SECI)终止“国家绿色氢能中心”招标计划,原定投资20亿卢比(约2330万美元),计划建设至少两个年产能10万吨的绿氢中心。据外媒报道,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对补贴范围和收益模式存疑,叠加印度石油公司同类招标因“偏向关联企业”引发法律纠纷后流标,市场对公平性与盈利性担忧加剧。

2025年6月30日,澳大利亚出口项目CQ-H2绿色氢能计划终止,原计划在格拉德斯通投资125亿澳元(约587.7亿人民币)向日本与韩国出口绿氢。成本飞涨、市场前景堪忧,主导方Stanwell公司退出合作。同时,Fortescue裁撤约90个氢能相关岗位,放弃2030年年产1500万吨氢的目标,转向研发方向。

Repsol与Hydric Power合作项目在Puertollano的绿氢计划在2025年7月搁置,估值逾1亿欧元,双方最终认为技术与经济双重不可行性。这个项目曾被视作西班牙氢能战略核心,终成“幻影”。

挪威是欧洲新能源的急先锋,他们用积极的心态拥抱新能源。挪威的态度吸引了多个大企业在挪威投资氢能。然而,好景不长。壳牌、Equinor等巨头集体撤离挪威氢能项目,导致10吉瓦潜在产能损失。他们经过评估认为,市场需求不足,壳牌搁置奥克拉氢能中心(日产1200吨氢气、年产能2.5GW),Equinor取消蓝氢和绿氢项目。

2025年7月宣布终止氢燃料电池技术开发项目,停止推出新一代氢燃料动力商用车型,并终止法国Hordain和波兰Gliwice的氢燃料动力车型量产计划。

BP叫停HyGreen绿氢和H2Teesside蓝氢两大标杆项目,其中H2Teesside项目或削减75%规模甚至彻底关停。BP认为,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化工厂考虑关闭,导致客户流失,美国政府撤回37亿美元清洁能源资金,存在政策不确定性,氢气价格难以与其他低碳路线竞争。

埃克森美孚原定在德州Baytown炼厂投资3.3亿美元发展清洁氢的项目搁浅。因为联邦资金撤回,项目经济性无法保障。

Cleveland-Cliffs叫停5亿美元的氢冶金项目。他们发现氢冶金经济结构劣势暴露,即便氢气价格降至3-4美元/公斤,仍无法与熔融氧化物电解(MOE)、生物甲烷-碳捕集联用等低碳路线匹敌。

Air Products撤回原计划在亨伯河口伊明汉建设的20亿英镑(约合27.2亿美元)氢进口码头。政策不确定性与政府资金支持不足导致项目流产。

据BNEF数据显示,全球299份氢合约中仅13%拥有确切承购方,追踪的162家氢相关企业中,已有33家(占比超20%)破产或彻底转型。

他们在坚持氢能

全球多个著名企业在氢能面前退缩了,但坚持并看好未来前景的国家和企业也不少。

欧美企业中退出氢能的国家和地区不在少数,然而,法国属于欧洲国家,但法国是全球最早提出氢能战略的国家之一,2025年修订《国家无碳氢战略2025》,明确以电解氢为核心,计划到2030年部署4.5GW电解设备,2035年达8GW,满足工业和交通领域52万吨/年氢能需求。

中国不仅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氢能产业也在快速增长。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比超50%。政策支持是产业增长的动力之一。国家能源局启动氢能试点项目,推动“制储输用”全链条创新,地方层面如福建、武汉发布中长期规划,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

人们印象中的中东国家依赖石油产业,但他们对氢能极为看重。沙特阿拉伯发布“绿色沙特倡议”,推动氢能生产链本地化。阿联酋计划到2031年成为全球氢能产业领先者,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阿曼目标到2030年绿氢年产能达100万吨。埃及批准《绿氢补贴法案》,为项目开发提供激励措施。

南非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产1000万千瓦电解产能及约50万吨氢气。由南非、纳米比亚等六国发起,推动非洲成为绿氢领跑者,加强政策、能力建设与融资合作。

智利提出到2025年实现5GW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装机容量,2040年跻身全球氢能出口国。巴西公布国家氢能计划(2023—2025年),利用海上风电扩大绿氢生产。乌拉圭启动绿氢行业基金,政府提供资金援助。

面对欧美企业纷纷退缩,多家企业不退反而加大力度。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为我国氢能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代汽车、丰田汽车、林德集团都没有放弃氢能,尽管这方面在亏损,他们用赚钱的业务贴补氢能,他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胜利的时候。

氢能是长期目标

氢能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从研发、生产到市场推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资本市场往往更关注短期回报,而氢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相对缓慢,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这种资金压力与回报预期的不匹配,使得一些企业难以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最终选择退出。

有氢能专业人士认为,欧美企业纷纷退出,与资本市场对短期利益的压力有关。BP、埃克森美孚等都是传统能源企业,他们也是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并没有把他们看作新型初创企业,而是现金奶牛企业。因此,资本市场对这些公司的评价比较注重利润、现金流等传统企业的财务指标。

然而,氢能是一个长期项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不断地投入,需要有耐心地坚守。这势必影响企业的短期利润。有人说,特斯拉是电动汽车企业,也涉足光伏、充电等,属于新能源范畴,特斯拉亏损了10多年,亏损期间股价越来越高。

这位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并没有按照传统企业看待特斯拉,而是把它当作新型初创企业对待,利润不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增长率等流量指标反而成为了重要参考标准。特斯拉也确实做到了,很多年增长率保持2位数。

资本市场的区别对待,是欧美不少企业纷纷退出的原因之一。

这位人士还说,相对于企业,国家的长期战略不考虑短期利益,这是中国、日本、以及不少国家纷纷宣布氢能计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新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如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第一。这为氢能提供了低成本制氢基础(如光伏电价低于煤电的地区占比超80%),且通过“风光水”互补,可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此外,中国氢能产业布局覆盖全链条,从上游制氢(如电解水制氢)到下游应用(如交通、工业),形成规模化效应。

欧美国家政策不连续是氢能项目左右摇摆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美国就非常典型,奥巴马时期,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氢能也受到大力支持,特朗普上台,把以前的支持几乎全部砍掉,拜登上台又支持新能源汽车,特朗普再次上台,又全部砍掉支持石化产业。尽管部分州积极推动氢能发展,但各州政策支持力度不一,导致市场割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欧美产业转型困难也是重要原因,氢气的生产、储存、运输和分配所需的专用设施严重滞后。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应用需求作为支撑,企业和投资者对建设氢能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不高。

欧美国家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极大限制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应用。例如,美国加氢站主要集中于加州城市,覆盖范围有限,影响用户体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