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二季度财报 特斯拉股价大跌8.2%

发布日期:2025-07-25· 中国汽车报网 万仁美 编辑:王琨
万仁美 编辑:王琨

2025年7月24日晚,特斯拉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受悲观情绪影响,特斯拉股价遭遇重挫,截至收盘大跌8.2%,报305.3美元/股,创下自6月5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这是一份特斯拉十年来最惨烈的季度业绩财报,营收、利润双双两位数下滑,核心业务承压,多重挑战叠加下,市场信心遭受重创。难怪投资者用脚投票。

十年最差季度表现

特斯拉长年保持2位数的营收增长,但这次的财报也是2位数,却是下降率。特斯拉二季度营收225亿美元,同比下降12%,低于市场预期的226.4亿美元,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最大季度跌幅,净利润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16%,调整后每股收益0.40美元,较上年同期的0.52美元大幅缩水。毛利率降至17.2%,较去年同期下滑0.8个百分点,自由现金流仅1.46亿美元,同比暴跌89%,远低于分析师预期的7.6亿美元。

电动汽车业务是特斯拉的支柱产业,二季度营收166.61亿美元,同比下降16%,交付量38.41万辆,同比减少13.5%,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两位数下滑。其中,主力车型Model 3/Y合计交付37.37万辆,同比下降14%。

特斯拉的交付量下降主要发生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特斯拉在欧洲5月新车注册量同比锐减40.5%,市场份额跌至1.2%;北美市场则因税收抵免政策取消和关税成本激增,订单交付充满不确定性。

一系列的悲观数据中,特斯拉的财报还是有一丝亮点。尽管特斯拉能源业务营收缩水7%,但储能业务毛利率创历史新高,营收8.46亿美元,部署量达9.6GWh,同比增长显著。

特斯拉的“三重困境”

政策冲击是特斯拉北美大本营溃败的主要原因。美国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将于今年9月底终止,每辆车7500美元的补贴取消后,特斯拉订单交付面临“断崖式”风险。此外,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导致特斯拉成本增加约3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影响电池部门,且全部影响将在后续季度逐步显现。

市场竞争加剧让特斯拉在全球市场腹背受敌。在欧洲市场,比亚迪5月注册量同比飙升397%,吉利、上汽等中国车企也加速抢占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特斯拉交付了19.17万辆,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47%,但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下降5.4%,市占率从2020年的15%萎缩至7.6%。极氪、小鹏等品牌凭借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和智能座舱等配置,在用户体验和价格上全面超越特斯拉,甚至小米YU7上市一小时大定28.9万单,直接分流Model Y用户。

管理层动荡进一步加剧了特斯拉的危机。负责北美及欧洲业务的奥米德·阿夫尔沙近期离职,欧美市场销售业务由马斯克亲自掌管,制造生产交由大中华区负责人朱晓彤负责。然而,马斯克的精力分散,销售上的很多事情可能没办法思考的那么细致。

特洛伊·琼斯(Troy Jones)是特斯拉北美销售与服务副总裁,将于2025年7月离职,效力特斯拉15年,负责北美最大市场销售、服务与交付业务。他的离职无助于特斯拉缓解北美市场销量下降危机。

外媒评论认为,马斯克要求高管“像创业者一样战斗”,但通过Community Notes等众包机制削弱专业团队权力,导致决策混乱。

Robotaxi与人形机器人能否力挽狂澜?

面对传统业务的困境,特斯拉将希望寄托于“第二增长曲线”——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

Robotaxi业务已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启动试点服务,首批乘客支付4.20美元固定费用即可体验。马斯克宣称,到今年年底,美国一半人口将能享受Robotaxi服务,并计划取消安全员、扩展至旧金山湾区、内华达州等地。然而,这一目标需监管部门批准,且特斯拉正因2021-2022年误导宣传Autopilot和FSD功能面临巨额赔偿,品牌信任危机尚未解除。

Optimus人形机器人被马斯克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产品”。目前,第三代原型机已在工厂处理电池任务,预计2026年量产,五年内年产量达10万台,十年内突破1000万台。马斯克曾放言,Optimus将支撑特斯拉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这一蓝图能否落地,仍取决于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

特斯拉需要破局

二季度财报发布后,特斯拉股价盘后一度跌超5%,但半小时内收涨,反映市场对转型故事的长期信心与短期阵痛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特斯拉在储能业务上取得突破,二季度新增装机容量9.6GWh,能源业务毛利润达8.4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上海超级工厂产能持续提升,Megapack储能系统开始装机。另一方面,汽车业务颓势难掩,且马斯克深度参与政治争议言论引发欧美市场抵制,消费者信任崩塌影响深远。

高盛研报指出,2030年Robotaxi将在美国共享出行市场斩获70亿美元份额,复合年增长率近90%。若特斯拉能成功商业化,或可复制iPhone颠覆手机行业的路径。但在此之前,特斯拉需熬过“艰难季度”,尤其是税收抵免取消后,北美需求将进一步萎缩,而特斯拉平价车型预计四季度推出,Model Y L六座版将于秋季上市,这能否提振销量,仍是未知数。

特斯拉已不是单纯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从“电动汽车公司”到“AI+能源订阅平台”,特斯拉的转型是一场高风险的行为。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若能成功,特斯拉将开辟万亿级新市场;但若失败,将陷入“成也马斯克,败也马斯克”的困境。当前,特斯拉需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政策博弈中寻找平衡点,而市场正以股价暴跌发出警示,留给特斯拉的时间,不多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