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亿元甩卖美国工厂,这家巨头为何屡屡冲刺造车却铩羽而归?

发布日期:2025-08-07·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曾经一度踌躇满志,曾经一度投下巨资,但代工巨头鸿海集团的造车梦想,再次在美国碰壁。

8月5日,鸿海集团宣布,以3.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出售其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洛兹敦的汽车工厂。值得注意的是,该工厂两年前曾以2.3亿美元从破产的Lordstown Motors购得。此次转手,出售方表面上声称是重心转向AI和数据,但实质彰显出鸿海集团在造车梦想上遭遇又一次折戟沉沙。

造车梦想泡沫破灭

曾经,2022年的收购被视为鸿海集团进军电动汽车整车制造领域的关键落子。这座占地55.7万平方米的工厂原属通用汽车,后由电动皮卡造车新势力Lordstown Motors获得。而鸿海集团接盘后,双方曾合作生产Endurance电动皮卡,但因质量控制纠纷互相指责,最终对簿公堂,双方在商业利益上由友变敌。随后,Lordstown Motors的破产清算,标志着美国新造车势力淘汰赛加剧,也暴露出代工巨头跨界造车的挑战。

此次,鸿海的出售协议包含售后回租条款,鸿海保留工厂使用权以生产“符合战略重点的产品”,鸿海从“地主”变成了“租客”。对于造车壮志未酬的鸿海而言,这种轻资产操作既缓解了重资本投入压力,又为后续转型预留了空间。依据美国的相关法规,即使汽车企业停产或破产,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也必须负责已经售出产品的售后服务和维修。因此,鸿海的公告中,特别强调“保持美国汽车客户服务能力”,只是表明要履行法律义务,而并不是像外界舆论所猜测的,是对于造车梦想依旧耿耿于怀,因为事实上,此时此地梦想的泡影已经破灭。

追溯之前,鸿海集团也曾雄心勃勃,将这座工厂视为“北美最重要的电动汽车制造和研发中心”,并作为鸿海集团造车版图中的关键一环。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鸿海的投资也没有感动俄亥俄的这家工厂,现实仍然给了鸿海集团的造车梦想沉重一击,这座耗费巨额资金和巨大心力收购并改造的工厂,在鸿海手中仅仅维系了三年,就不得不宣告易主。

更令人惊诧的是,在这场突然宣布的交易中,鸿海集团采用了颇为独特的出售方式,将厂房土地与生产设备分别卖给了刚注册12天的一家神秘公司。不过,客观上看,鸿海集团借此及时止损,重新寻找其他可以立足的业务选项。

满心希望付之东流

当初,鸿海集团多次公开表示,要进入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并且从收购此次出售的这家工厂之时,曾经发出“再造底特律”的口号,强烈希望在电动汽车领域引领新的产业变革。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却事与愿违,最终落得一地鸡毛。2023年6月,Lordstown Motors率先破产,并将矛头直指鸿海,指控其“断资毁约”,称鸿海的“不义”行为直接导致了公司业务的崩塌。同年10月,原本计划在俄亥俄工厂生产电动SUV的加州造车新势力IndiEV,也因资金链断裂,银行存款仅剩不到300万美元无法支撑企业生存而宣告破产。2024年6月,曾与鸿海有代工合作意向的瑞典电动车公司Fisker Inc.,同样因资金链断裂,也未能逃脱破产清算的命运 ……由此可见,即使再有钱如鸿海,选择合作伙伴也并不能只顾“看上去很专业”、“说起来很牛”,而忽视了对方内在的素质和真正的实力。

在三年时间里,这座具备年产能60辆电动汽车的超级工厂,与鸿海的宏伟梦想背道而驰,沦为了当地媒体口中的“电动车坟场”。当地舆论认为,鸿海的美国造车计划之所以会遭遇如此惨败,根源之一在于对美国市场生态、政策法规以及造车新势力企业潜在风险的严重误判。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特斯拉这样的行业巨头,传统车企也在加速电动化转型,新进入者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在政策法规方面,美国各州在环保标准、补贴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合规成本高昂;而与鸿海合作的造车新势力“朋友”,大多缺乏成熟的技术与稳定的资金流,抗风险能力极差,一旦市场环境出现风吹草动,便迅速陷入困境,最终将鸿海也拖入了“壮志未酬”的泥潭。

总结原因带来启示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正如《桃花扇》中所言,其实在每一个表象的背后,都有着深层次的缘由。

鸿海集团在代工领域是名副其实的“王者”,为苹果等世界一流的电子产品代工,的确有其所长,也有资金实力和良好声誉。尤其是在手机代工领域,鸿海能够高效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实现产品的快速交付与成本控制,以其卓越的制造能力与成本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有行业人士认为,当鸿海试图将成功的手机代工模式复制到造车领域之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障碍。其根本原因,是汽车产业与手机产业在供应链、技术壁垒、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着“跨界”的差异,而鸿海只想跨界造车,却没有从实际上掌握跨界的真谛。其中,汽车供应链的复杂程度要比手机产业复杂得多。仅从电动汽车领域看,就涉及电池、电机、电控及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测试、安全认证等多个关键领域,与手机相比,这些领域都有着更高的技术门槛和严格的标准要求。而鸿海在汽车领域,主要依赖外部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自身缺乏核心的整车研发能力。在Lordstown工厂项目中,鸿海试图用组装iPhone的流水线模式来制造电动汽车,却忽略了汽车生产对品控的极高要求。汽车生产中的误差管理必须精确到毫秒级,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和性能,而手机生产的误差容忍度却不是如此。这种对汽车产业特性的认知不足,使得鸿海的“轻资产代工”策略在汽车行业重技术、长周期的特性面前,显得格格不入,难以落地生根。

此外,再加上合作伙伴新创企业本身就没有技术积累,在外界看来,“富有”的鸿海在技术上与合作伙伴也只是“弱弱相加”,难以达成“强强联合”的目的。还有专家指出,鸿海集团在造车战略上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在“自有品牌”与“纯代工”之间反复切换,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和长期规划。所以,尽管早在2020年就发布了Model C等五款电动车型,试图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矩阵,复制特斯拉的成功路径。但这种战略摇摆及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使得鸿海的造车梦想难以落地。

此次抛售美国工厂令人关注到,鸿海近三年在美国的经历,也在警示后来者,如果没有懂得造车的逻辑,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跨界造车”难以成行。同时,有行业人士强调,对于行业而言,汲取这类教训,摒弃投机思维,回归制造业本质,才是破局前行、健康发展之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