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蓬勃发展下盈利难题待解 充电运营:“冰”与“火”的淬炼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充电联盟”)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而根据天眼查更新的专业版统计数据,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充电桩相关企业超80.3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8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11.5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5年来,充电桩相关企业每年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为16.8万余家。
然而,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这场投资“盛宴”背后,相当一部分充电运营企业陷入亏损的残酷现实。
一边是电动汽车充电新技术、新模式、新用户不断涌现的如火如荼;另一边则是充电运营企业面临盈利压力,新入局者与黯然离场者“擦肩而过”的大浪淘沙……“冰火两重天”下,充电运营行业交织着创业的激情与守业的艰辛。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新高潮
“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8月26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时宣布,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充电桩建设已被视为未来交通和能源转型的重要基石。截至2025年7月底,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10倍,规模跃居全球首位。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高潮,从央企巨头到地方国企,从车企生态到第三方运营商,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央国企带头进入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企业特别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桶油’,以及中铁建、中国铁塔等央企;地方上,像城投、交投、能投公司也大部分进行了布局。”
如果说央国企的大举进入,为电动汽车充电行业带来了更多资源支持和号召力。那么,民营企业则凭借敏锐性、灵活性和一股闯劲,盘活了市场的“一池春水”。例如,作为头部第三方充电运营商,特来电入局早、布局广,如今运营终端达到79.2万根,注册用户数超过4400万,日均最高充电量超过5900万千瓦时。
民营充电运营企业投资者徐阳告诉记者:“2022年,新能源汽车势头正好,与之配套的充电行业也是风风火火。当时,我的想法是按照那两年的效益估算,只需三四年投资就应该能够回本”。这种对充电运营较高的回报预期,吸引大量投资者涌入市场。
随着电动汽车加速推广,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重中之重。国家和地方层面持续出台支持政策,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及专项奖励等方式,降低企业投建和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同时,政策还注重区域均衡发展,对农村、偏远地区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给予更高补贴或倾斜支持,并鼓励新技术应用。此外,各地纷纷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强化电力保障,并构建覆盖国家、省、市的监管平台,确保补贴资金精准高效使用,推动充电网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技术迭代也持续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从小功率慢充到大功率超充,从传导充电到自动充电,再到“光储充放检”一体化,充电运营行业的产品与服务不断丰富。
整车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则是充电运营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仝宗旗说:“新能源汽车仍有巨大潜力尚未释放,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今年其销量有望达到1600万辆,市场渗透率可能超过5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必然带动充电运营市场持续扩容。
赛道火热与企业“冰上舞蹈”
在我国西南地区——重庆市龙兴区的一家充电站,每到深夜12时才开始迎来它的第一位客人。
那正是徐阳参与投资的项目。2022年,他以170万元入局电动汽车充电运营行业,场站的16根充电桩均为120kW快充桩,到如今投资回了不到一半的本钱。
今年是这家充电站正式投入运营的第3年,谈及经营情况,徐阳对记者说:“当初,我们的场站接入一家行业排名靠前的充电运营平台之下,按照头两年的效益,确实能三四年就回本,但现在看来恐怕需要七八年了。如果后面市场再恶化,我就不指望了。”
充电桩运营赛道太过“拥挤”,是行业出现“内卷式”竞争的原因之一,“价格战”成为悬在中小型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徐阳透露:“重庆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上限是(每千瓦时电,下同)0.4元,但有的场站为了引流,将价格压至0.1元。”这种“内卷式”竞争让许多民营充电站不堪重负,最终不得不选择将场站低价卖给汽车厂商。
去年年底,河南省洛阳市新能源充电与城配联合会,发布《关于规范洛阳市新能源充电市场秩序 维护良好的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发展环境的建议》。根据这份文件,洛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服务费原来基本不超过0.3元,为了招揽用户,有的企业只收0.1元甚至免费。如果长此以往,将给当地充电基础设施运营行业带来严峻考验。
除了无序的“价格战”,充电桩前期投入大、折旧与维护成本高一直都是充电运营业态的沉重“负担”。资料显示,充电桩运营行业前期投入高(单根快充桩成本约10万~30万元)、回报周期长(3~5年),且服务费受政策限制(多地规定不得高于电价的30%)。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得许多市场参与者陷入“增量不增收”甚至“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境地。
据报道,近期,国际石油巨头壳牌将其在武汉的18座充电站核心资产转让给武汉城投,相当于直接卖掉了在当地一半以上的充电站“家底”。壳牌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快速扩张集中在2020~2023年,策略清晰且直接:借助本地渠道与合作伙伴,采用预租赁或预收购模式——由合作伙伴负责选址,按其标准建好场站后,再整体租下或直接买入。然而,快速扩张的背后是高成本的隐忧。市场分析认为,市场竞争加剧,叠加大场站不菲的租金成本,盈利空间被多方挤压,投资回报难以达到预期是壳牌决定收缩“战线”的主因。
投资冲动下忽略了充电运营特性
充电运营行业盈利能力堪忧,而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显然是复杂的。首先,充电运营行业的地域差异明显。徐阳分析了不同城市的情况:“像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充电运营的赚钱能力较强,因为不限号、网约车、消费习惯等原因,当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足够多;同时,这些城市的车位费更贵且十分稀缺,用户往往只能选择去场站充电。而其他城市并没有一线城市那样寸土寸金,车位相对充足,充电运营就相对没那么好赚钱。”据他介绍,重庆市基本已不批准建设普通充电建设,政策更倾向于发展超充,而超充站投资大、回本也就相对更慢。这种地域性差异导致同样商业模式的充电站,在不同地区可能命运迥异,增加了投资者的决策难度。在徐阳看来,充电运营行业的竞争将愈发激烈,行业“洗牌”不可避免,具有竞争力“护城河”的企业才可能生存发展下去。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剑波,揭示了行业的复杂性和高门槛:“你想做运营商,建一个充电站,至少需要3个阶段的规划,每个阶段又分4个方向。考察阶段需要做调研,包括盈利测算、方案准备和合作接洽;建设阶段涉及设备采购和调试验收;运营阶段则面临电站管理、用户运营和收益管理等挑战。”充电运营业态“重决策、长周期”的特性,要求企业一旦进入这个行业,就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徐阳反思道,在政策补贴、市场红利的诱惑下,很多人没有考虑清楚就一头扎进充电运营行业,难免会迅速“沉底”。另一位充电运营商罗继群(化名)则向记者表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投资者盲目进入市场的主要原因。”据介绍,充电站可分为私人充电桩、公共快充站、目的地充电站和专用充电站等类型,现在新增的公共充电站主要客户为出租车、网约车;一二线城市出租车、网约车的电动化已经基本完成,车辆市场保有量稳定,再增加公共充电站就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供需错配也是一个问题。运营商扎堆选址市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入口等热门地点建设充电站,导致这些地方充电桩的利用率较低,部分站点平均利用率不足20%;而老旧小区、偏远郊区等需求旺盛区域却容易覆盖率不足。这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困境。
对此,仝宗旗认为要客观看待。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并不均衡,我国东南部区域市场的渗透率高一些,北部尤其是西北、东北区域市场的渗透率则低一些,这就导致对充电桩的需求不均。而充电基础设施属于适度超前建设的范畴,“得先有桩后有车”,导致有些企业建设的场站利用率不高,在成本压力下资本回收周期变长。
罗继群还告诉记者:“很多充电场站收入来源单一,没有推出增值服务,使得企业在面对‘价格战’时缺乏缓冲空间。”
行业整合加剧催化高质量发展
充电运营行业正处在从无序扩张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当前,市场已显示出加速整合的趋势,行业内部也在多重因素催化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
仝宗旗向记者表示,充电运营行业的整合从未停止,不断有企业退出,同时又有企业进入。截至2025年初,我国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市占率排名前4的企业合计占比已达58%,表明竞争格局虽然仍相对分散,但正朝着集中化方向稳步发展。
在这一整合过程中,马太效应正在显现。例如,特来电最近开始推广一套“全链条、全场景充电运营解决方案”:在投建环节,提供全维度场地评估、全场景方案储备和全自研产品系列;在运行环节,通过智能管理平台和属地运营团队实现低成本、精细化管理。
充电运营行业发展到目前阶段,产业链协同显得尤为重要。仝宗旗强调,企业必须找到生态合作伙伴:“不是什么都要自己干,有时候这样反而控制不了成本,要多追求‘1+1>2’的效果。”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有助于降低行业整体运营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他还透露,充电联盟重点推动3个方向的工作:一是充电桩设备质量分级,二是公共充电场站运营服务星级评价,三是运维人员的培训认证。这套类似于酒店星级评定的体系,面向不同类型的车主提供更加精准的差异化服务,使得综合服务更好、充电速度更快等满足五星级标准的充电站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提高服务费,而三星级以下普通场站服务费更低,从而引导运营商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
对于充电运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发展,行业人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仝宗旗认为,专业化是破局之道。他说:“中小企业若聚焦特定区域或专用车辆领域,如重卡超充,可能形成较强的盈利能力。”随着国家推进公共领域的车辆电动化试点,商务车、轻卡、中卡和重卡全面电动化将产生大量充电需求。这些车辆行驶路线相对固定,作业场景相对封闭,对于充电运营商来说可能会是一片“蓝海”。此外,中小城市的下沉市场也是新的增长点。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地区充电网络覆盖率低,结合政策补贴和城乡新能源汽车普及,正在成为重点增量市场。
罗继群建议,企业应细化分工,不要都在公共充电站上“硬拼”,可以转向目的地充电站、专用充电站,或向上下游转型,开展专业咨询、选址、运维等业务。
李剑波介绍称,能源板块正在向市场化售电、虚拟电厂交易、综合能源服务、储能投资4个方向发展。如今,在充电赛道最有想象空间的就是能源运营业务,未来会对充电运营商持续释放红利。
在“冰”与“火”的洗礼下,充电运营行业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众多企业依赖补贴盲目建桩,陷入“有场站无流量、有设备无运营”的虚假繁荣。“价格战”挤压利润,服务质量停滞不前,大量充电桩沦为“僵尸”设备……行业亟需从数量竞赛转向运营效率提升,通过市场化整合淘汰低效产能。只有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转型、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的多方合力,打破“重建设、轻运营”的怪圈,行业才有望从当前的无序扩张走向健康成长,真正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