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新势力的车门把手问题被调查,重新设计能否解安全之忧?
车门把手尽管不是汽车核心零部件,却与用户体验密切相关。
9月18日,特斯拉设计总监Franz von Holzhausen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特斯拉正重新设计其饱受安全争议的车门把手系统。此前几天,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特斯拉部分车型的车门缺陷展开调查,涉及约17.4万辆问题车辆。NHTSA表示,2018年以来已收到超过140起关于特斯拉各车型车门卡住、无法打开或其他故障的消费者投诉,其中包括多起因断电后无法开门而导致的伤亡事件。
调查引发关注
在汽车行业,安全始终是主管部门、消费者、社会等各方面高度关注的重中之重。
据外媒报道,此次NHTSA调查涉及的问题包括,部分特斯拉车型在低压电池供电不足时,外部门把手会完全失效。这一现象暴露了电动汽车过度依赖电子系统的问题。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低压电池出现供电不足并非小概率事件,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车门把手就可能无法正常使用,这无疑给驾乘人员的安全带来风险和隐患。
有报道显示,在一些电动汽车的碰撞事故中,电路短路可能导致电子解锁失效。而特斯拉门把手隐藏式手动释放装置位置隐蔽,像后排乘客需要俯身寻找座椅侧边拉杆,且不同车型布局不一致,这使得在万一出现事故时的黄金逃生时间内,乘客往往难以有效操作开车门。
而作为电动汽车的隐藏式门把手,如果只是追求空气动力学与极简美学,就很容易牺牲操作便利性和机械可靠性。的确有些电动车型凭借隐藏式门把手设计降低了风阻系数,小幅度提升了续驶里程。但是,从此次NHTSA调查来看,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或是一把“双刃剑”。
从现实看,有的车型上电子弹出式把手依赖车辆电源系统,缺乏独立机械冗余设计,与传统汽车“断电仍可机械开门”的安全标准形成冲突。NHTSA技术报告指出,特斯拉部分车型手动解锁力超过40N(行业安全阈值为20N),老年及残障等特殊用户几乎无法操作。
注重人机交互
据报道,针对此次NHTSA调查的相关问题,有专家强调,电动汽车逃生操作应符合“本能反应”原则,而非主要依赖用户培训。如果在设计产品时,能够充分考虑到用户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采用简单、直观的操作方式,就能大大提高用户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概率。
值得肯定的是,在消费者和NHTSA提出上述问题后,特斯拉立即启动了重新设计,这应看作是明智之举,本质上也是对“功能安全ISO 26262”标准的一次重要补课,意义重大。它意味着特斯拉在设计上更加注重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在电源失效等极端场景下,车门解锁系统仍能正常工作,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通过重新设计,特斯拉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安全性,也有助于促进整个行业安全水平的提升,推动行业从车型设计开始,就向着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据设计总监Franz von Holzhausen透露,此次车门把手重新设计的核心方案是“双机制归一化”,将电子释放按钮与机械拉杆整合为单一操作单元,使用户按压动作同时触发电控解锁与机械联动,无论是否通电均可实现“一键开门”。客观上看,这一设计方案的优势显而易见,它简化了操作流程,避免了用户在紧急情况下因操作复杂而导致的失误,提高了车门解锁的可靠性和便捷性。
据称,为了实现这一设计目标,特斯拉的工程团队将同步优化结构力学设计,将解锁力降至15N以下,这一数值远低于行业安全阈值,即使是老年及残障等特殊用户也能轻松操作。通过发光标识、触觉反馈增强紧急场景下的操作可识别性,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在紧急情况下的操作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在黑暗环境中,发光标识可以引导用户快速找到车门解锁按钮;而触觉反馈则可以让用户在操作时获得明确的反馈,确认操作是否成功。
带来有益启示
客观而言,几乎任何领域的技术都在不断进步,电动汽车也不例外。
从上述现实案例中,行业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有行业人士认为,从全球范围看,一些汽车产品的配置及功能设计各有千秋,像有的设计追求“个性”,认为座舱大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但实际作用和价值却不一定像设计者所想象的那样。尤其是在一些与安全有关的设计中,更要注重“冗余设计”,也就是即使某个部件出现故障,其他备用部件或系统仍能保证基本功能正常运行,确保驾乘人员的安全。同时,“失效安全”原则也强调了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应自动进入一种安全状态,避免对驾乘人员带来伤害的风险。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让车企和消费者反思,任何创新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如今的“用户体验”定义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过去,车企在打造汽车产品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产品的“科技炫酷感”上,通过引入各种新奇的技术和设计,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像大尺寸的中控屏幕、复杂的智能交互系统等,这些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新鲜感和科技体验,但却忽略了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这些设计能否真正保障用户的安全的根本性问题。
事实上,技术进步都将使消费者从中受益。随着一系列更有安全保障的新技术的提出,推动了汽车设计从过去以“工程师思维”为主导,向以“用户生存思维”为主导的转变,更加关注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需求和体验感。
有关行业人士认为,技术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反思、优化中得以提升。特别是进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汽车正在从“机械终端”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进化,如何在科技迭代中守住安全底线,成为所有车企的必答题。毕竟,真正的智能化,都应该以提升用户安全和体验感为导向,才能让消费者安心和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