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 || 创新擦亮中国汽车鲜明底色

发布日期:2022-10-16·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王璞 张向东 编辑:孙焕玉
记者:王璞 张向东 编辑:孙焕玉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坚持自主创新、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回首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10年,自主创新已深深融入“骨血”,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转型升级中最本真的颜色。回望10年来时路——
  总书记心系中国汽车自主创新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持自主创新依旧是支撑中国汽车产业跨步前行的牵引力,依然是中国成就汽车强国梦的关键驱动力。1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汽车企业,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并为行业企业指出依靠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路径和方向。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一汽时强调,“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做汽车强国。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两年来,中国一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两年来,一汽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全面对标全球汽车产业前沿技术和未来趋势,聚焦技术窄口,以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造型新锐化、驾乘体验化、安全健康化、节能降耗化、精致精湛化、研究前瞻化为技术方向,布局未来技术创新发展路径。2019~2021年,一汽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28项,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其中,以自主创新为牵引实现全面蜕变的红旗品牌,以4年销量增长63倍的业绩,创下了汽车产业的“旗”迹。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一汽将围绕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造型新锐化、安全健康化、节能降耗化等8个技术领域,重点推进突破1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
  同样是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汽,并讲了这样一段话:“制造业是我们经济的命脉所系,我们国有企业是生力军、主力军,在复工复产方面要起到这个作用。刚才我看了一些产品,也看了你们的生产线,非但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而且创造了汽车生产的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必须鼓励的。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握机遇,化危为机。特别是去创立发展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
  受到总书记肯定,陕汽备受鼓舞。两年来,陕汽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等重要指示精神,尤其牢记“创立发展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的重要指示,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以“四新”落地,推动企业做实做强做优取得新进展。与此同时,陕汽还紧密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发挥“链主”作用,组建集研发、孵化、投资于一体的融合创新平台——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国内外20余家产业链领先企业、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良性互动、融通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汽集团,在集团技术中心参观了汽车造型设计、样车试制和新能源联调试验,对上汽集团的创新精神和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的重要论断。
  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上汽集团提出了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国际化、共享化目标。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上汽集团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近600亿元,打造了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氢能专属架构等“七大技术底座”。“十四五”期间,上汽集团将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投入3000亿元,继续以自主创新之力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自主创新铸就自主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绝不仅仅是针对所考察企业,而是着眼于整个行业的战略性判断,极大推动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和自主品牌的发展。10年间,中国汽车行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凭借锲而不舍的自主创新精神,使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全球汽车产业创新与融合、颠覆与重构中不断历练成长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正在创新的路上啃下一个又一个“最硬的骨头”,将越来越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因此,中国汽车产业覆盖全产业链的自主创新格局和视野更开阔,路也越拓越宽;中国汽车产业的“筋骨”也在持续深入的自主创新中更强壮。
  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广汽、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在内的自主品牌汽车“军团”都把创新当作自己的职责使命,坚定不移以创新推动中国品牌发展和汽车强国建设。与此同时,在中国这片创新热土上,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在内的造车新势力,也在产业转型的大时代,诠释着对创新的理解,为行业注入新鲜的创新血液。造车新势力的创新实践进一步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创新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不竭力量!
  来自国内外市场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反馈则是最佳佐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国内的销量接近700万辆,市场份额持续上升,已达47.8%。以比亚迪为例——从刀片电池到超级混动技术,再到不断进化升级的e平台3.0……持续创新并全面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芯片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技术的比亚迪,厚积薄发,正迎来产销量的爆发式增长——刚刚过去的9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超180%;1~9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超过117.5万辆,同比增长255.3%。如无意外,比亚迪今年将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霸主!
  凭借创新夯实的功底,自主品牌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了广泛认可,也以更加稳健、自信、从容的姿态迈向国际舞台。今年前8个月,中国汽车企业出口181.7万辆,同比增长52.8%。以奇瑞汽车为例——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的奇瑞汽车,凭借“技术奇瑞”这块“金字招牌”,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拥有超过190万消费者;与此同时,奇瑞汽车建立了包括北美、欧洲等六大研发中心在内的全球研发体系,为自身全球化战略提供技术保障。
  在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模式中,创新的活力被更充分地激发,从中国主导、全球联动研发到海外建厂,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全球化、开放融合的自主创新之路上锻造品牌实力。比如长安汽车——遍布全球的产业与研发布局,使长安汽车距离世界级企业渐行渐近:在产业布局上,长安汽车在全球共拥有14个全球生产基地,33个整车、发动机及变速器工厂,产品销往海外7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研发布局上,目前长安汽车拥有来自全球24个国家的“万人工程技术研发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消化吸收全球先进汽车技术的中国汽车,开始向全球输出更多创新技术。今年5月,吉利汽车与雷诺韩国签订股份认购协议。据悉,这一次合作,吉利汽车扮演“技术输出者”角色,新产品将采用吉利CMA模块化架构,并使用吉利汽车先进的雷神混动技术,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量产。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汽车的创新能力、制造水平和品牌价值,将会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全球化合作中得到更加充分而全面的印证。
  创新支撑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回首过去的10年,得益于持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国自主研发技术崭露头角,以前所未有的创新之势活跃在全球舞台,并逐步实现全球引领;得益于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行动,在探索与重构中,中国汽车产业打造出更高韧性、抗风险能力更强的本土产业链、供应链;得益于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精神,中国汽车向全球分享了更多成功的中国实践和切实有效的创新方案。
  创新支撑传统汽车企业转型发展。比如东风汽车,以创新的原生基因切入高端新能源赛道,推出岚图和猛士新能源高端品牌。在一系列创新实践中,东风汽车自主掌握了包括新能源整车平台、电驱技术、智能化、三电安全、车身技术及岚海动力、马赫动力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打造了ESSA平台架构、SOA架构。东风正以创新积累的技术自信、品牌自信和文化自信加速转型,描绘“新蓝图”。
  创新支撑中国汽车强链补链。长期以来,关键零部件是中国汽车业的一个短板。但随着中国汽车的电动智能化转型,这样的局面开始出现重大改观。宁德时代——这家从福建宁德走向世界的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目前已拥有全球最全面的电池技术路线布局。依托持续进化的创新,宁德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811电池的首先量产以及CTP技术电池的首创量产,在动力电池材料、结构方面的创新实力凸显。如今,宁德时代的产品已遍布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装车超过500万辆,全球每新增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装载宁德时代电池。
  创新赋能汽车强国建设。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潍柴集团10年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潍柴10年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沉甸甸的!”“凡是成功的企业,要攀登到事业顶峰,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这是对创新者的高度肯定和鼓励!
  近年来,潍柴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积极搭建“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工匠创新+基础研究创新”四位一体新科技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核心零部件头部企业,潍柴集团旗下潍柴发动机业务连续10年累计研发投入达300亿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近6%。目前,潍柴集团在潍坊、上海、西安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并在全球多地设立前沿技术创新中心,搭建起了全球协同研发平台。并已完成全系列全领域产品布局,成为全球功率覆盖最全、产销量最大的中高速全系列柴油机企业。
  殷殷嘱托,耳畔回荡。展望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竞争环境与格局之下,抓住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显。中国汽车产业将继续在永不停歇的创新中擦亮鲜明底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