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两会 | 万顺机电周善红:构建企业创新体系,促进汽车消费

发布日期:2023-03-08· 中国汽车报网 赵建国 编辑:赵方婷
赵建国 编辑:赵方婷

2023年全国两会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带来了多份建议,提出应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促进汽车消费等。

周善红代表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要做到关键时候不被人“卡脖子”,就要力求自主创新,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汽车制造业体系。

*促进汽车消费。各地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补贴措施,以更精准的政策扶持消费者购车信心。

*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在行业细分领域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

附:周善红代表建议

1、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具有最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总体还处在产业链中低端,部分重要设备和关键技术存在受制于人的风险。汽车等产业要做到关键时候不被人“卡脖子”,就要力求自主创新,把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当前创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突出”、“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等。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突出,多科研成果停留在院校实验室阶段,如国内重点产业集群专利申请人排名前十的,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

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包括汽车等行业的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偏低,投入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动总体还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对外依存度高,如光刻机、高端芯片、核心工业软件等仍需进口。并且,这些领域缺少资源整合能力强、行业地位高的龙头骨干企业。

为此,周善红建议,应提高对企业创新作用的认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包括要围绕产业链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项目的管理机制;加强支持创新的政策协同;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加强基础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

建议建立产业链安全评估机制,系统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外依存度及关键核心产品的技术评估,形成动态的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短板库,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还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短板,采取悬赏揭榜、定向组织、并行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整车企业发布对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替代或创新需求,并以订单或订金作为悬赏向社会发布,吸引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最终实现技术迭代。

建议各类人才政策要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凝聚更多科技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由企业主导,支持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对高端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实行优惠政策,对受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企业和单位,可在工资总额之外设定人才专项预算额度,让更多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团队助力企业创新创业。

2、促进汽车消费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79.4%。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建议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定向发放消费券,同时将消费券的覆盖面更多向小微企业倾斜。

近几年,各地政府都陆续通过发放消费券的形式刺激汽车等消费,这些消费券一般是由政府出一部分资金,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线上发放。但在现实操作中,存在部分消费券使用率低的情况,而且消费券覆盖商家没有向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小微企业倾斜。

因此,周善红建议,各地财政应进一步提升消费券发放力度,提升消费券面额,挂钩社保针对中低收入人群定向发放。同时,进一步拓宽使用渠道,要将消费券实施与稳市场主体结合起来,尤其是与稳定服务领域的小微企业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消费预期。

建议要针对不同行业出台提振消费措施。要聚焦汽车等行业,各省工商部门可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补贴措施,以更精准的政策扶持消费者信心。同时,把握“二手经济”的消费风口,鼓励购买二手车等产品,提升需求,刺激二手车市场消费水平等。

3、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

建议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稳定企业家预期。

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破除投资壁垒和行业垄断,从制度上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公正竞争。近三年来,受疫情因素、经济周期性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部分民营企业生存艰难,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不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部分民营企业家提到,民营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市场的冰山”和“融资的高山”,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门槛高、市场需求不旺、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经营成本上升过快、融资难融资贵等。

因此,建议尽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打消民营企业“该如何存在”的自我怀疑。在民营企业发展外部环境方面,他建议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破除投资壁垒和行业垄断,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构建公平有序市场竞争环境。深化“放管服”,提升投资审批、工程建设、社会投资项目等重点领域简政放权实效。

建议深化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因自然灾害、疫情等不可抗因素引发的市场主体普遍性经营困难,制定专门纾困解难政策。

建议强化民营经济与汽车等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度,引导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在行业细分领域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