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两会 | 零束科技刘懿艳:加快培养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
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快速发展,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汽车行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热点。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提交了《关于加快培养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的建议》,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面临的人才之“困”。
刘懿艳代表建议,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及发展规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附:刘懿艳代表建议
加快培养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如何加快培养智能网联汽车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的高地,但行业人才较为紧缺。智能网联汽车是跨领域跨学科融合创新的产物,对研发人员提出全新的知识和技术要求。以智能驾驶为例:这个领域的人才需要同时具备算法、车辆工程、软件三大专业背景,而细分到专业学科就涉及机械工程、计算机科技、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电子科技、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知识。目前在智能汽车行业,大量人员学科背景单一,到了企业基本上通过边干边学来完善知识结构,转型过程缓慢,人员培养周期长,成本非常高。同时具备多种学科背景的人才很少,具备成熟经验的人才更为稀缺,现有的存量市场无法匹配行业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在于智能网联汽车是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的新产业,现有存量和增量市场均无法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虽然多所高校已开始搭建相关的跨领域、跨专业交叉学科,原先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开始向智能网联化转型,但改革力度还不够,仍无法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急迫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从最初的应用软件场景开发,逐渐深入到底层操作系统、芯片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应人才的专业背景也从现有的以应用学科为主,逐步扩展到基础学科。从现状来看,行业内基础学科人才数量少、底子薄,不利于行业的纵深发展。
对此,她建议:
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及发展规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学研”形成合力,夯实创新融合平台,丰富合作形式。例如,完善“政府-高校-产业-金融”科研成果孵化生态链;促进产业人才与高校人才“双向流动”;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就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深入落实校企联合硕博研究生培养项目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推动开设智能车辆工程学院或专业,健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专业培养体系,加大力度培养掌握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围绕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大对高校的政策扶持和基础投入,支持数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文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关键战略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