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创新的新模式,供应链如何建设数字创新生态?

发布日期:2023-03-3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当前,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零部件技术创新模式,以及供应链如何探索创新生态建设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

“只有传统的技术研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探索建立数字创新生态体系迫在眉睫。”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总经理原诚寅近日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新路径的新探索

伴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逐渐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的重点已经改变,相关供应链的技术创新也在向新模式、新路径的探索中寻求新突破。

“如今智能电动汽车供应链技术创新的重点,正在转向解决整个行业急需、前沿、共性的技术方面,随之而来的是对创新生态建设的需求。”在原诚寅看来,近几年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如在汽车芯片短缺的情况下,国创中心适应行业需求,围绕开发自主车规级芯片组织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开展相关的协同创新等,并且根据行业需求,在车规级芯片的辅助设计软件方面正在开展一系列工作。

原诚寅认为,如果只做单一的技术研发,就没有发挥出科研的“附加值”,而进行创新生态建设,开展协同研发,不仅会对供应链下游整车的需求理解的更为深刻,也会在产品开发上体现出更多的技术含量和实用价值,并且可以借助创新生态,更好更快地把新设想、新技术转化为新成果,继而转化为可以上车使用的新产品,为行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其实从创新链到产业链过程的关键,就是如何把汽车产业需求与技术创新生态连接到一起,建设一个创新生态或者创新平台体系,而这也是硅谷创新的成功经验。”原诚寅分析,随着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技术创新的需求增多、节奏加快,创新生态的价值日益凸显,技术创新企业和汽车企业对创新生态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因此,实现产业需求与技术创新生态的连接显得更为重要。

生态建设的新模式

众所周知,科技成果只有实现转化,才能成为生产力,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创新的目标。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才能够为汽车行业创造价值,增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现在正在践行的工作。”原成寅表示,因此我们正在探索如何让将创新链的主体聚合在一起,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效率。以往,企业创新大都是割裂的、单点式的,无论单向对上游原材料供应,还是单向对下游企业,都难以满足行业对创新的要求。因此,现在重视创新生态,就是要把政产学研用资等方面整合到一起,发挥最大的协同效益。

原成寅提出,从发展趋势看,创新生态不仅要链接到新团队中每一名科技工作者,还需要链接所有的资源要素,以形成并提升协同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生态及“举国体制”的作用。其中,参与者加上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更多是合伙人或联合体,大家找到各自的定位,然后实现高效协同,达成利益的合作共赢模式。其实,创新生态建设也是在当前汽车产业变革下的一种探索,但是其作用正在日益发挥出来。

积累经验的新价值

探索创新的模式、创新的路径,对于行业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我们提倡构建创新生态,更多的是希望这些创新生态的模式,能让汽车行业更多的企业从中受益。”原成寅表示,要真正把政产学研用资的协同之路走通,需要在模式和路径上不断创新探索。他举例说,如国创中心面向大学生举办芯片领域的创新大赛,因为这其中不仅涉及未来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而且还涉及相关工具使用习惯的问题。如果大学生只知道或习惯了使用国外的软件工具,那么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大程度上也会沿着这一习惯走下去,而且将来很难改变。但是如果现在的大赛要求大学生们必须使用国内自主的软件工具来进行设计参赛,那么他们就会花时间和精力去使用、研究国内自主软件工具,甚至也有可能对这些软件工具进行改进,以适应自己的使用习惯,一旦他们习惯了使用国内的工具,大赛的推动作用也就达到了。从大赛活动实际反馈看,收效较为显著,其实这也是在为构建创新生态夯实人才基础。

“伴随着汽车产业变革和行业发展,大家会发现在技术创新方面单打独斗越来越走不通了,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以及各类创新主体之间实现横向、纵向的联合和协同,变得更有价值。”原成寅谈到,在创新生态中的参与者,不仅要有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更多需要共同的价值观,还有像合伙人一样的分享机制,把这些基础问题解决了,创新生态的联合体才会走得更长远。

“生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创新生态的开放性也是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只有打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创新生态‘朋友圈’,创新生态才有生命力。”原成寅表示,就像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之初只有数十家机构参加,现在成员已经发展到300多家机构和企业,就是创新生态建设的效应正在显现,大家都知道参与其中会收获共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