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郑赟:“品牌向上”这个词可能只会说三年 | 专访
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超出预期的高人气吸引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车展上,哪些汽车工业成果值得关注,车企又该如何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就此,《中国汽车报》记者对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郑赟进行了专访。

《中国汽车报》:作为行业专家,您最关注今年上海车展的哪些行业趋势?
郑赟:第一,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越来越 成为消费者偏好的必选项,所有汽车品牌都应该从用户角度出发,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这些技术主要由车企的供应端来决定,所以我首先会看零部件供应商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的技术变革。
第2在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大环境下,智能座舱中人机交互的智能程度,比如能否很好地理解车主的想法和当下所需,决定了车型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这也是一个关注点。
第3很多车企目前都推出比较类似的自动驾驶技术,作为车企如何向市场推广这些技术的需求价值也是一个颇受关注的方向。
《中国汽车报》:今年上海车展新能源车新车发布数量再创新高,关于新能源汽车,需要关注哪些趋势?
郑赟:新能源方向我比较看好与智能网联功能的相互配合。
因为从新能源技术路线来看,纯电未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主流技术路线。那么对于车企而言,充电战略和充电装备就孕育着很重要的商机,因为是否将电池作为一种资产来管理,从汽车和能源角度决定了不同的业务分支,这对车企的未来发展方向非常重要。
另外,新能源汽车座舱能否创造一个舒适的体验,让用户在上车前和坐进车内都有良好的感受,也非常重要。
《中国汽车报》:近来,行业内关于自动驾驶是否为“噱头”发生讨论,您如何看待?汽车智能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郑赟:我是非常相信技术创新的,我认为自动驾驶的发展需要把握五个重要维度。
一是技术必须有价值,能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
二是基础设施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技术的落地。
三是商业模式,即自动驾驶技术如何创造收益。
四是如何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协同创新。
五是如何争取法规的开放。
我个人深信,高级别的全场景驾驶辅助落地一定能在5-10年内落地,并且有消费者愿意使用。
无人驾驶必然是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因为如果没有技术创新给行业带来冲击,企业就失去了跃升的机会。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行业企业应该不断提升自动驾驶的应用频率,最终迈向真正的无人驾驶。
《中国汽车报》: 3月爆发的降价潮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郑赟:在汽车销量总体微增、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特别是短期内排放标准切换导致大量库存车辆难以消化的时候,为了规避风险,车企及经销商采取降价促销行为是一个纯粹的市场化行为。
有一种说法,价格战是由国外某品牌开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该品牌在大降价的时候依然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性。
所以,在行业高速发展时,车企如果能创新产品,产品也会随着行情获得良好的售价和销量;当市场疲软时,车企需要创造更多卖点才能使产品脱颖而出;但当市场进入危机时刻,则考验着车企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也就是说同样降价之下哪些车企还能顶住压力。
降价潮会是一种短期的市场行为,但却带给车企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思考。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时代,一切的调整都要从研发开始,最重要的就是研发和供应链两个环节的深入变革。当下汽车行业,不再简单地是车企与一二级供应商之间的供应关系,而是要在某些环节上实现内化才能提高研发生产效率。
价格战之下,车企应该将关注点落在供应链管理上。实际上,车企还有大量效率提升的工作可以做。
《中国汽车报》:您对车企市场突围以及品牌向上如何理解?
郑赟:自主品牌曾经给人的印象是廉价的、有瑕疵的,但随着外观设计、内饰品质、安全性能、技术创新的全方位提升,特别是自主品牌一些高端化新产品经过市场沉淀之后,我认为很快大家对自主品牌的态度会发生转变,对自主品牌的认知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价格的高低不再意味着品牌的高下,只是通过高、中等不同梯队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所以我认为,“品牌向上”这个词大概只有三年左右的生命周期。
编辑:薛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