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70年崛起路 共话中国智慧走向世界 | 圆桌讨论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未来,走过70年光辉历程的中国汽车,将更加从容应对全球汽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中国汽车的全球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6月28日,在由中国汽车报社、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联合主办的2023金台汽车论坛上,围绕“中国汽车崛起的世界意义”这一话题展开了一场圆桌讨论。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兼中国汽车报社社长辛宁主持,与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北汽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韩永贵,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宇通集团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李高鹏八位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七十年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汽车成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
辛宁:我国汽车工业一路披荆斩棘至今已经走过了70年岁月,中国汽车所处的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汽车的世界地位也有了世所瞩目的提升。因此这一节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生日”而重要,更因为中国汽车工业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影响日渐增大而至关重要。值此之际,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中国汽车工业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中国汽车工业对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有怎样的价值;同时,展望未来,我们更要探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中国品牌的崛起,将会对整个国际汽车的格局带来哪些变化。
韩永贵:中国汽车工业发展7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位,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全球市场第一,规模、产销量的发展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通过70年的发展,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条,为我们由大到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产业不能仅止步于阶段性取得发展,更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对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起到长远的支撑作用。在这方面,我们看到自主品牌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的全球影响力在提升。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为世界汽车的发展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未来,我们希望中国汽车工业能够在知识产权数量、质量方面不断提升,也希望我们在世界汽车行业的标准制定上有更多的话语权,真正展示中国汽车的强大。
李高鹏:虽然从总量上来看,客车占汽车行业的比例较小,但是在整个智能化、新能源化的发展中,客车也是最早实现电动化的细分市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客车成为当时客运的主力。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宇通在内的客车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开发适合的产品,诸多新技术的应用也带动了客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客车产销量占全球产销量约50%,新能源客车的出口助力了全球公共交通的绿色零碳转型。
中国在电动客车技术和标准方面对全球也有很大的贡献。2016年宇通牵头起草的《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首次在全球提出了客车碰撞的标准、动力电池热失控标准等,到现在依然是全球最严格的电动客车标准。这不仅助力了国内客车的安全运行,同时,很多缺乏自己标准的国家(作为我们客车产品的进口国)也都参考了中国标准,这是对全球的贡献。
此外,在产业链方面,整车的发展也带动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零部件产业链的发展,使其更加具备全球竞争力。
董扬
董扬:回顾汽车产业的70年,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一如既往。
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和其他行业一样,经历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最活跃的30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注重效率,注重控制成本,最终实现了今天的成就。如今,不仅电动汽车“行”,传统汽车也“行”,甚至发动机和变速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也追赶了上来。
安庆衡
安庆衡: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经历了三次大转移,最后形成了美国、德国、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如今,中国汽车的发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汽车明显落在中国后面,日本的出口已经被我们超过;吉利、北汽成为奔驰的股东,中国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我认为当前的中国汽车工业是世界造车的新势力、新力量。
此前,我们一直呼吁发展自主汽车,如今,我认为中国汽车真的“自主”了。举一个例子,2011年,自主乘用车大概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31.4%,巧合的是,今年1~5月,合资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是31.4%,此消彼长之下,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50%。
从世界市场来看,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新能源汽车现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比亚迪成了销量冠军,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近六成。出口方面,中国汽车出口在100万辆徘徊了很多年之后,去年一举突破了300万辆,相信今年还会更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很有希望和前景,我们也期待着中国汽车的崛起并“走出去”,真正把中国建成汽车强国。
师建华
师建华:在中国汽车工业的70年发展中,前30多年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阶段,这个阶段奠定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到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叫合资合作、融合创新发展的阶段。借助汽车行业的合资合作,跨国公司进入了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它们的发展也壮大了一些企业,对我们自主汽车的发展起到了反哺作用,多数企业坚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发展理念。更为可贵的是,长城、吉利等企业在没有合资的反哺条件下,凭借完全自力更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应该说后几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靠全行业的努力。
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借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这些新兴领域的领先者。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新起点。
李显君
李显君:汽车产业不仅仅是支柱产业,更是战略性支柱产业。我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从量变走向质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离不开国家对汽车产业战略和政策的支持。
在“一五”期间,我国就把汽车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提出来,奠定了后续产业链、科研体系的布局基础,建立自主可控的体系,避免了拉美陷阱。此外,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定力和技术轨道的把握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制订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带动了整个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的发展。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整车产销量的全球第一,并且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关键零部件也得到了发展。这离不开我们把握住了汽车技术轨道变迁和颠覆性创新的机遇窗口,这对后发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汽车未来的崛起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目前,有些关键核心技术依然被“卡脖子”,未来,国家汽车产业战略一定要关注“卡脖子”问题,包括无人驾驶高端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
白明
白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汽车工业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此后,又解决了“从小到大”的问题。今年一季度,我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我们不仅要从小到大,更要从大到强,要在汽车技术含量上实现超越,未来我们不仅要以价取胜,更要以质取胜。
汽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汽车的产业体系涉及面很广,未来,要实现产业引领,不仅要靠整车企业,还要靠材料、化工、电子等的支撑。中国汽车产业具备变压力为动力的能力,在应对内外部不同因素带来的冲击时,中国汽车产业的韧性凸显,特别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汽车工业可以说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了。
王青
王青:汽车产业是衡量一个大经济体制造水平、经济发展能力和创新体系的标杆性产业。
中国汽车产业70年的发展有四大支撑因素:第一,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开放包容的发展直接相关。第二,与中国制造业崛起和制造水平不断提升直接相关。第三,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直接相关。第四,与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跃升直接相关。
中国汽车产业对世界的贡献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创造了世界级的市场。目前中国汽车的产销规模占全球1/3以上,新能源汽车占全球60%左右。
二、提供了世界级的产品和服务。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产品竞争力也在快速提升,并得到了全球认可,特别是对欧美等传统汽车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三、为全球构建全新的汽车产业链提供了中国力量。整个汽车产业的崛起,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能力的提升,包括动力电池、信息通信技术等。在新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搭建过程中,中国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会有更多的汽车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分享产业链、供应链的溢出效应。中国的企业也会走向全球,为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搭建提供更多的力量和方案。
四、为世界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世界级的创新生态和实验场。除了新能源汽车本身之外,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创新方面,中国有非常优越的条件,有巨大的规模效应。
下一步,我们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让国外企业及消费者逐渐从重视中国市场过渡到更加重视中国的产品,最终实现更重视和认可中国的产业和生态。
政策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创新是产业发展永恒的命题
辛宁:国际市场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认可,作为媒体我们同样有深刻的体会。2022年进博会期间,我主持了一场有欧盟商务参赞出席的汽车产业相关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给予了高度认可和一致肯定。略微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欧盟这样的成熟市场上,当地用户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展现出了较为强烈的购买意愿。向汽车工业的发源地进军,无疑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一个新起点。在这个起点上,我们要向世界汽车产业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特别在创新能力提升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站在新起点上,展望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各位嘉宾有怎样的见解和建议?
董扬:我国汽车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证明,我们的政策体系是非常成功的。不过,产业政策体系是针对当时追随、引进、跟随发展阶段制定的,当前我们已经从引进、跟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阶段,所以政策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在政策方面,我的建议是,政策要从防止生乱转向鼓励创新、鼓励发展,不应过于“精准调控”,而是要给行业一定的预期。另外,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方面,极容易出现“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干”的问题,这也值得注意。下一步,在走向汽车强国或创新发展的阶段,政府的治理水平、国家法律法规要同时跟进。
安庆衡: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是自主品牌近年来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这对今后的发展也是一个启示。
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是政策,没有政策的支持和调整,就没有中国自主品牌的成就,今后的政策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第二是创新,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与创新关系很大,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和创新对于今后汽车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师建华: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汽车产品本身的认识,我们对汽车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汽车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而是有丰富功能的智能化产品,由此我们进入了新汽车时代。应该说,这是中国自主创新的成就,而且这种成就扩大到国际上影响了全球汽车的发展。
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企业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把产品做精、做好,不仅要功能丰富,质量和品质也要达到一流。同时,在这个关键节点也需要政策对产业的支持。
李显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有4个角色: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和协会。
政府一定要继续把汽车产业,包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这些新兴领域在内的汽车产业,作为绝对战略支柱型产业。我们不能光引进,一定要实现从模仿到创新。同时,国际化战略要为企业护航,服务、支撑汽车产业的发展。
从企业角度看,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造车新势力,要实现及时转型。
基础研究做得不好就容易被“卡脖子”,希望企业和大学一定要有边界,大学要搞好基础研究,为企业应用和开发提供无尽的创新源泉。
协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撑,今后,还要为产业发展创造好的舆论环境。
白明: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前景,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比较值得关注的:
第一,未来,中国汽车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将国内市场看作是全球市场的中国“分场”。我们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的主场。我认为这个主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要略高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有了充分竞争,在国际市场上的空间就会比较大。
第二,所谓弯道超车的第一个弯道是新能源汽车,这是一个赛道。还有一个赛道我们也要做好准备,就是智能网联汽车。虽然智能网联汽车现在还没有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全部铺开,但是在这方面,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着手。
第三,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是综合性的,不止包括车本身,还包括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等。我们要做好相应的配套服务,同时也要看到服务本身就是一个盈利点。
第四,商务部已经出台了扩大二手车出口的文件,二手车有了出路,也可以腾出一部分购买力,促进汽车购置的更新换代。
第五,我们在看到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新挑战,比如欧盟提出了对中国汽车产品的调查等,在这方面也要未雨绸缪。
王青: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是各个国家都关注的新赛道,对于整个材料技术、通信技术、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牵引性。但没有哪一个经济体可以生产所有的东西。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下一步,我们要构建成为更加开放包容的市场,让全球的企业都能在中国市场中获益,形成协作共赢的局面,把中国市场变成不可替代的市场,把中国企业变成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
同时,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尤其要规范行为,与全球企业形成协作共赢的关系,不要把在国内“内卷”的方式、手段复制到国外。
在管理方面,现有的很多政策也要进行调整。与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产品特征、生产组织方式、发展趋势上有很多不同点,所以在管理上也要有更多的创新。下一步,要在关注总量的前提下,对传统汽车产品监管的标准、方式、理念调整延伸到新能源汽车上,尽快构建起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韩永贵
韩永贵: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需要核心能力的提升。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新的发展阶段,一是要更好地把握国家政策;二是要聚焦企业所专长或锚定的领域,不要“四面出击”;三是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方法;四是一定要协同合作、自主创新,才能尽快实现我们的目标。企业的根本竞争力是产品和服务,因此,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清晰的定位,持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培养人才。
李高鹏
李高鹏:我提两点建议:第一,要坚持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后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高端化的角度来看,如果高端市场和高端产品做不了,就掌握不了价值链的顶端,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国际市场一定要打阵地战,不能短视,要吸取很多国际品牌退出中国市场的教训,做好出口市场的产品适应性,把握好当地市场的用户需求,避免重蹈一些国际品牌在华的覆辙。
第二,要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要依托国内零部件产业链发展,这才是长久之计;要加强与国内高校合作,真正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打通,助力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
辛宁
辛宁:政策对汽车产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情况变了,环境变了,管理思路也要变,要由过去的“管”变成现在根据市场变化的“放”,让市场真正起作用。政策是创造发展的环境,创新是创造发展的动力,创新需要多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紧盯正面战场或某一技术;创新的换位思考是换角度思考,以市场导向来切入可能比以产业导向切入更重要。
各位嘉宾结合自己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经验和认知,为我们提供了不同视角下,对中国汽车工业70年来所取得成就的观察与解读;以真知灼见剖析了中国品牌崛起的意义与贡献;更以满腔的热忱对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我们相信,下一个10年,中国汽车工业必将披荆斩棘再创辉煌。
责编:孙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