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贾康: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支持
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主办,中国汽车报承办,中国能源报协办的“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在9月19日举行的“高层论坛01:‘双碳’背景下汽车产业的机遇与使命”中,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院荣誉院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贾康发表了题为“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支持”的演讲。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院荣誉院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贾康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的发言要涉及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应该得到的财税支持,但我愿意先更开阔地谈一些相关认识。
首先,我们现在值得明确地在汽车产业的重要性这方面给出一个基本判断。显然,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历史上一些已经走在前面的发达经济体就有这方面的经验总结,而当下的大潮,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它总体上正在市场份额和应用场景中开辟出来的广阔天地。新能源汽车成为典型的朝阳产业,而新能源汽车在发展中间一个与之有非常紧密关联的基本概念,就是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化,以其绿色低碳发展而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这就是要服务于我们现代化战略的推进和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汽车的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前沿创新事项,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全力推进的高质量升级发展中的亮点。我注意到在最新的动态中看,我们不必讳言,中国经济发展2023年表现出回升但也同时存在一些大家关注的、还必须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在讲亮点时,新能源汽车所实现的发展和在贸易方面它的进展,显然是令人鼓舞的。
我在来参加这次论坛的路上,看到环球时报上这样的信息:2023年以来,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急剧增加,据海关统计,前8个月,总计出口321.6万辆,同比增长幅度达到69%,而上半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出口国,预计今年全年汽车出口超过500万辆,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在欧洲方面,欧盟委员会提供的数字,是2022年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口,也就是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达到53万辆,而2023年上半年已经接近35万辆。不久前举行的慕尼黑车展,给人印象非常深刻,中国像比亚迪等这样的汽车厂家的展台,展览面积明显超过奔驰等传统名牌。这些情况后面的背景,我认为就是我们终于看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换道超车"现在正形成定局---我们多少年一直在讨论:传统燃油汽车这方面中国努力追赶先进水平,入世以后与狼共舞,有非常好的新局面,但是要取得领先地位仍然无望;但在整个生产力创新发展带来的新能源汽车主导了汽车产业发展潮流的时代,我们在创新的赛道上已经看到,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真的在出现我们期待中的换道超车之势,已经表现出很好的、值得充分肯定的后来居上态势。
支持这方面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就应该说到政策的支持。而政策支持,离不开财税政策的积极有为。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欧洲还是美国,政府采取多种财政补贴等手段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通行做法。比如现在全球赫赫有名的特斯拉,在这个赛道上它的新能源汽车于前面艰苦的冲过瓶颈期阶段,我们知道曾有美国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对它生产线的视察,然后4.3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就到了特斯拉可用状态,从而支持它冲过瓶颈期。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得到的这种政策支持,落到其成功层面,当然离不开它自己的有胆略的选择:当它还处在总体亏损阶段,在所谓中美贸易战剑拔弩张、大家人心惶惶的时候,却突然出手,马斯克飞到中国和上海时任市长签约建全球最大规模的外商投资单体工厂,一年出头儿的时间在上海的生产线,以投资当量500亿人民币形成的产能,就源源不断生产出高质量的行销中国国内市场、也行销全球市场的特斯拉新能源汽车,这成为它扭亏为盈的转折枢纽。以上海工厂这样一个模式总结下来,现在它已经决定在南美和欧洲复制。特斯拉前面的发展当然是有风投、创投看到它的前景而在它亏损阶段给予重要的资金支持;政府的支持,也很有积极导向和扶持作用,但只是其中一个辅助性政策工具的运用。更重要的,是看清发展大势,拥抱全球化,在市场经济的概念之下,通过成功的创新打开新局面。这些对于我们中国汽车行业带来的启示,我觉得也是非常清晰的。
当然,回到政策支持方面,我们还得务实地探讨,仍然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在财税支持这方面,我觉得至少有这么几个视角。
第一,必要的税收引导。在中国,我们的消费税里有专门针对汽车的相关税目。还有就是企业一般而言在盈利状态下都必须面对的企业所得税。我国的流转税方面,具有更加体现中性特征的增值税,税制里面能够做区别对待调节的,是特别看重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但有必要的情况之下,流转税里的增值税也是可以做适当区别对待的。主旨就是要扶持创新,包括扶持特定阶段上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应可以利用上述这样的税收政策工具。
第二,是必要的补贴手段的运用。中国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与美国政府支持特斯拉,在一些供给管理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原理是有相通之处的,中国也还特别注意了,在一定阶段上提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当然这也在管理上提出了特别具有挑战性的要求。前些年,我们不必讳言,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曾经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于一些扭曲、甚至骗补的情况做了整改。但补贴手段在一定阶段上必要的运用,仍然可列为选项之一。
第三,是专项支出。财政的专项支出可以在研发、在特定的孵化器机制(我们这些年许多高科技新区说的孵化园区,实际就具有明确的政府扶持定位),还有一些针对着特定技术经济政策设定的奖励等方面,以资金直接安排投入的支持,来体现政府导向,是政府认为必要时的一种支持手段的运用。当然,就总体来说,它是辅助性的,但又是可以选择、在一定阶段上应该积极考虑适当运用的。
第四,对于融资支持方面的财政贴息。我国2020年大疫之年,曾经有中央以抗疫特别国债筹集资金后把其中的两千亿元直达地方基层,针对大量的小微企业形成财政贴息优惠贷款这样的可总结经验,是延续了多年的财政贴息政策手段近年一次较大手笔的运用。今后我们在支持高质量发展中需要继续适当运用这样的手段,包括支持绿色低碳赛道上我们的汽车产业中的某些市场主体,应该得到支持的时候,可以考虑这样以财政贴息降低融资成本的引导和鼓励支持方式。
当然还有,财税政策和其他的支持引导手段的协调配套运用,是财税政策做好引导支持所必须精心把握的要领。
回到更广阔的场景里,我认为在前面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了这样换道超车新发展动态局面的时候,还要特别注重中央所要求的构建统一大市场,使生产要素更充分自主流动,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坚定不移在内循环为主体的同时拥抱全球化、使内外循环相互促进这些大政方针的贯彻,这是要覆盖我们各种政策工具运用的。那么,在当下这个正升级展开阶段上,我们要更多注意,也是于力求做出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的新供给经济学主张的守正创新、守正出奇概念下,我们应优化掌握"有效市场加上有为、有限政府"的配合。我认为对于我们的管理部门和现在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中国汽车厂家,以及相关产业群、产业链里的各个市场主体,要更多致力于注重推进我们怎么样在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方面,有新的进步。自上海自贸区开始就确立的原则体系,是企业应该面对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产权得到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企业创业创新、试错发展、升级发展这样的潜力和活力,这是最根本的资源配置方面的要领,是守市场决定论之正;有效市场又要加上中国特色的有为政府,从而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奇---政府的有为,我们不必讳言,它还必须匹配上有限,因为这个有为我们也看到在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这样的概念必须确立的同时,也容易出现研究者所抨击的“胡为”、一些扭曲的不当做法。那么怎么避免呢?有效市场加有为政府的旁边,政府还必须有限,就是上海自贸区在企业负面清单的旁边,以政府自我革命的精神指导,明确地说,政府反过来,必须是正面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我国已经在推出系列的文件作为中国法规体系里的依据,规定政府和财政的事权),各种事权在财政支出责任方面,也必须以清单的方式、可操作的方式来匹配。那么,我们在汽车产业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引领潮流的换道超车而继续的发展中,我认为就要进一步特别注意掌握好这样的企业负面清单加政府正面清单,而且不要忘了政府的正面清单一定还要匹配责任清单---政府作为公权在手的主体,有权必有责,政府行为事前、事中、事后按照十八大以后中央文件的明确要求,都要有全套的绩效考评,这样以政府的正面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自我革命,约束自己的行为边界,加上有权必有责的责任清单、绩效考评形成必要的问责制。这是我们按照二十大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掌握的基本思路和要领。
这样的大的思路之下,我们的各级政府和财税等部门,应该更好地理性运用政策工具,继续合理、积极地支持我们汽车产业在绿色低碳这个大方向上高质量发展。
这些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速记整理:赵琼
速记审校:冯英杰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