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安庆衡:汽车产业零碳竞赛已经开启
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主办,中国汽车报承办,中国能源报协办的“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在9月19日举行的“高层论坛02:“‘双碳’目标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发表了题为《对中国汽车业应对全球碳中和新形势的认识和建议》的演讲。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的发言题目是《对中国汽车业应对全球碳中和新形势的认识和建议》,只能说我的一些认识和一些建议。
我的发言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球碳中和目标进程和面临形势,第二部分是我国“双碳”目标推进对汽车产业有哪些影响,第三部分是现在汽车产业低碳发展还有哪些问题。
全球碳中和目标进程和面临形势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灾害发生的频次比50年前增加了大概5倍,经济损失增加了7倍,干旱、热浪、暴雨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全球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推行低碳政策。
首先我想跟大家共同学习了解一下欧盟的低碳政策。欧洲在低碳政策发布和实施方面一向是领跑者。今年2月14号,欧洲议会正式通过《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要求所有欧盟制造企业必须实现售出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00%;在遭到各国反对后,最终的协议变成了从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欧盟国家将禁止内燃机乘用车列入法律,内燃机不禁止,但是不让烧化石燃料,这就是现在内燃机烧合成燃料路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汽车行业对于合成燃料的研究相对较少,应该加大对合成燃料的研究。
国外的低碳法规大家都知道是以欧盟为主,今天上午有的专家也提到而且他们的法规,已经占据了低碳标准的制高点,而且向全球来渗透,他们成立了所谓的气候俱乐部,这个政策是以欧盟的《新电池法案》和《碳边境调节机制》为主,《新电池法案》对碳足迹、电池标签、电池护照、供应链尽职调查等都做了明确的时间要求。锂电池回收这些名词,大家比较熟,但是碳足迹、电池标签、电池护照这是比较新的东西,包括《碳边境调节机制》也要从2026年开始实施了,所以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目前,针对汽车市场,欧盟提出了2030年要实现3000万辆电动车的发展目标。
美国的低碳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清洁能源转型计划,主要以美国能源部《保护供应链以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战略》为主;二是财税政策,通过大规模投资支持清洁能源,以《通胀削减法案》为主,从享受补贴的名单来看,绝大多数是美国车企的产品;三是美国在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产业链回流,以《国防生产法案》和2022年发布的《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美国资助芯片战略》为主;四是加严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燃料经济性标准,从这四个方面,美国在低碳政策方面花了很多功夫。
日本的低碳政策中,日本作为能源短缺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提出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推出了绿色发展战略,而且把碳中和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作为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日本的低碳政策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效率;二是发展非化石燃料;三是排放处理。
上面提到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低碳政策,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深层逻辑和出发点,从表面上看各国推出这些低碳政策,对降碳减碳有好处,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深层逻辑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气候治理成本,所以笼统的提减碳不够公平。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降碳减碳方面也花了很多功夫,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1~7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是442万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比达到了61%,所以凭借着强大的市场、政策和体制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领先不奇怪。
另外就是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中国汽车出口领域的一大亮点,比亚迪、广汽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的提升,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所以不少国家推出的一系减碳政策当中,自然也少不了针对中国的限制条款。比如欧洲制订的绿色新政、碳关税等,使中国出口商品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下降。
尤其是,欧盟官方公示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将正式生效,根据新电池法,2027年开始,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这样肯定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势头有所制约。9月13号上午,欧盟欧委会的主席冯特莱恩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所以各个企业要对此做好准备。
我国“双碳”目标推进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以上是国外的情况。第二个问题是我国“双碳”目标推进及对企业产业的影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选择。这里面需要我们抓双碳的顶层设计,现在国家对双碳的顶层设计,实际明确了汽车产业的转型要求。
除了顶层设计之外,还有政策引导。目前,我国双碳领域大概有30多个正在陆续出台的政策,这30多个政策,被称为1+N政策,全方位的为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
不过,现阶段国内的需求是收缩的,供给受到冲击,预期也比较弱,这三重压力很大,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还要承担一定的稳定增长任务。所以虽然新能源汽车增长强劲,但是作为消费主体的燃油车市场却在下降,这样不利于整体市场消费的稳定,因此我们也要促进燃油车消费,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汽车企业零碳竞赛已经开始,国内的主流车企都在纷纷成立双碳组织,设立双碳目标,开展减碳行动,旨在把握低碳的长久竞争力。
我印象特别深的在上午广汽集团说到,埃安的智能化生态工厂2023年要成为首个零碳工厂,也就是说广汽零碳工厂今年就要建成,而且到2045年广汽销量中有50%是新能源汽车产品。50%是新能源汽车产品,所以说汽车企业的零碳竞赛已经开始,广汽给大家开了好头。此外,一汽集团、东风、上汽、吉利等多家企业都已经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
汽车产业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当然,我国汽车产业想要实现低碳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我第三个问题就是汽车产业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首先就是我国能源结构还存在高碳和不清洁的问题。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到36.2%,这意味着即便我国汽车全部换成纯电动也依然不足;第二个问题是低碳核心技术还有瓶颈,包括设备、工艺、园区建设等;第三个问题是欧盟在试图建立绿色规则体系和话语体系,树立绿色壁垒来干预市场竞争;第四个问题是地缘政治对汽车产业国际化布局、产品出口也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所以我们目前对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形式,也不要过于乐观。
最后我想提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碳管理的政策体系。虽然目前有30多个政策,但是中国汽车行业争论比较多,到底发展油车还是电动车还不够明确,这些问题还需要解决。
第二,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核心技术永远是竞争中的重中之重,包括固态动力电池,、合成燃料,我们都应该大力研发。
第三,打造绿色低碳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加大清洁能源的布局和应用,推进车能入云的融合发展。
第四,加强国际低碳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引导。我国标准法规还应该和国际接轨。比如说碳足迹到底如何计算,它的科学性、权威性、国际认可度要实现国际互认。
第五、我们应该提前研究应对措施,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和关键资源的安全保障。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助力我们汽车企业在双碳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当下提高竞争力,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是我讲的内容,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速记整理:姚会法
速记审校:陈伟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