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赵勇: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助力汽车业高质量发展
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主办,中国汽车报承办,中国能源报协办的“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在9月19日举行的“高层论坛02:‘双碳’目标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院长兼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碳中和研究所所长赵勇发表了题为“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院长兼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碳中和研究所所长赵勇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受到邀请来参加首届“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我来自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汇报我们能源行业转型、电力低碳路径,以及从能源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怎么看汽车的碳中和等相关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全面部署,在今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的5个重要特征,这也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我首先给大家报告近年来国家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成效和我们华能的一些做法。
首先,低碳转型还是要讲到能源最关键最核心的,也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也就是目前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正显著增强。我们现在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2022年能源生产总量46.6亿吨标准煤,自给率在80%以上,所以整体对外依存度不高。特别是近几年在地缘冲突的影响下,很多国家能源价格飞速攀升。但是在中国,大家肯定没有感受到能源价格的变化,这也表明了我国能源安全保供的韧性。
目前,我国能源电力结构持续优化,现在清洁能源体系是行业最大的,非化石的能源装机量去年年底突破13亿千瓦,非化石能源的发电装机量已经历史性地超过了化石能源的发电装机量,无论是从比例还是体量上,我们都排在世界前列。在新能源的发展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已经超过水电,成为我们国家的第二大电源。在用电方面,我国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国内去年终端能源消费中,电量电能消费的比重达到了27%,比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要高出5个百分点。还有,值得自豪的是,我国现在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充换电服务网络和智慧车联网平台,在座的汽车行业的专家可能比我更清楚。
其次,我国能源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发展,其中无论是煤电、水电、核电,还是新能源、新能源装备,跟其他国家相比,不管是能源效率还是市场竞争力,特别是产业链的完备程度都是全球领先。
中国华能是中国电力行业的重要企业之一,我们现在的发电装机量是2.3亿千瓦,世界排名第二,发电量占全国的1/10,华能的煤炭产量每年达1.2亿吨,也是居于国内煤炭企业前列。我们的供热面积突破10亿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民生供热企业。近几年煤炭价格高位运行,我们很多煤电企业都在亏损的情况下来保障电力供应和热力供应。
经过3年高速发展,我们的新能源装机量实现了翻番,超过6000万千瓦,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发电装机量。我们水电装机超过了2700万千瓦,目前正在打造山东十道湾、海南沧江和福建霞浦三个核电基地。我们的小目标是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到2035年,占比达到75%。所以,到2035年,就可以说华能是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
再看减碳,我们的技术体系是在构建源头零碳替代,也就是用零碳的新能源来替代燃煤和燃气发电。在发电过程中减污降碳,通过提高效率和应用一些污染物脱离和补碳技术,终端再进行补碳固碳,打造一个全链条的低碳体系。
在技术方面,我们研制了国内首台国产化5兆瓦、7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我们正在开发的钙钛矿电池效率已经达到18.5%,而且是全球领先。另外,我们研发了全部国产化火电DCS和风电的PILC控制系统,打破了我们发电控制系统“卡脖子”的局面。
我们投运了全球首台非补燃式的电站,也建成了目前全球容量最大的5兆瓦超级电容,以及10兆瓦锂电池的混合储能系统,其主要作用不是能量的储存和转移,而是为系统的调频服务。
另外,在制氢方面,我们也有相关技术研发。此外,正在推广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该技术在天津ECC电站有燃烧前进行捕集。在北京热电厂和华能石洞口二厂建有每年12万吨捕集能力的装置,已经连续运行了十几年,也创造了同类装置在全球运行时长最长的记录。在长春热电厂,我们建成了相变型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可以使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降低到原来的1/3。我们也做了一些交通设施电气化方面尝试,在定点的露天煤矿,我们联合相关外部企业运营充放电一体纯电重卡。
在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又称“70、80、90”,即到2060年,在终端电能消费清洁能源比重将会增长到70%,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将会超过80%,发电量中清洁能源发电量要超过90%。
新型电力系统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枢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这是因为很多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要依托电力系统,特别是要依托正在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才能实现。
目前的交通部门可能电气化率还不足4%,特别是公路电气化率比较低,铁路交通的电气化率已经达到70%,未来希望到2060年,铁路的电气化率可以超过95%。
第三,从能源企业的角度,谈谈对汽车行业低碳转型的一些想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既是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在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中能更好抢占先机的重要战场。很多国际知名的车企,已经发布了自己的碳中和或近零排放目标。目前,汽车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绿电,在有的地方认可度不高,这与国内的绿电市场和相关政策设计有一定关系。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进入市场和家庭,对于绿电消费的需求非常巨大。有人觉得,电动汽车仅仅是用电池替代油箱的代步工具,在我们能源电力从业者眼里,电动汽车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是一个移动载能体,其在智能化社会中还是一个移动的数据交汇节点。所以,如何让这个载能体、数据交汇节点在我们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多作用,是我们汽车人和能源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如果电动汽车全部在电力网上联网,那么最大的储能量将会达到180亿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国内平均日用电量的80%,所以,如果能把电动汽车的部分富余电量返给电力系统,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所以,这方面既需要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加快智慧车联网平台的建设。我有个提议,我们华能集团在很多城市有发电厂,可以为支撑城市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贡献更多力量。另外,电池技术的创新发展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和各位进行更多的交流。
同时,还希望大家关注到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问题。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快会迎来全国动力电池退役高潮。因此,要考虑如何进行梯次利用,而不是一拆了之,电力系统也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关于氢燃料和绿氢发展上,由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毫秒级、秒级、分钟级、天级这样的储能设施,更需要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强利用的条件下,具备跨季节的储能设施。因此很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氢能。所以,在这方面也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来加快研究。总之,我们作为电力企业,愿意与汽车行业的同仁们一起努力,共同促进汽车产业的碳中和。
谢谢大家!
速记整理:赵建国
速记审校:陈伟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