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李赞峰:“双碳”目标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可行性路径

发布日期:2023-09-19· 中国汽车报

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主办,中国汽车报承办,中国能源报协办的“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在9月19日举行的“高层论坛02:“‘双碳’目标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副总工程师李赞峰发表了题为“‘双碳’目标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李赞峰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安总、谢总,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先祝贺峰会成功举办,也感谢广州市政府和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对关注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各界同仁,提供了广泛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愿景,已成为全球共识,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进步,成为各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汽车行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交通领域碳排放占比大,是牵动交通、能源、工业等多个领域碳排放的牛鼻子,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双碳目标对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正在加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就双碳目标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分享中汽中心的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汽车行业的碳排放现状的分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文件中,30多次声明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我国“双碳”目标落实的思路清晰,在党中央统一组织部署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加速推进。

关于“双碳”,两份重要的文件已经发布,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及支撑保障方案陆续发布实施,1+N政策体系逐渐完善。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碳排放占到交通领域80%左右,在国家双碳工作中属于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我国1+N政策体系中,多项政策文件提到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相关要点,涉及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清洁能源替代等多个方面,双碳目标对汽车行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我们的测算,2021年我国汽车碳排放总量约为13.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包括零部件制造部分的汽车生产碳排放,约为0.8亿吨,汽车行驶碳排放约为9亿吨,汽车材料及能源上下游碳排放为4亿吨左右。实际上这4.8亿吨的碳当量核算难度也是相当大的,相比我们行驶过程中碳排放,它可变化和治理的空间也是非常大的。其中汽车行驶,直接燃烧汽柴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70%。

结合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态势,测算结果显示,未来我国行驶碳排放预计在2025~2028年达到峰值,汽车保有量峰值将达到5.6亿辆。

第二部分,当前我国汽车行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汽车产业碳排放与汽车企业、交通规划、能源变革、生活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汽车行业实现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依靠汽车行业的自身,还依赖能源、交通、材料、工业等行业的变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但当前,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缺乏纲领性的指导文件。

当前我国节能汽车技术、汽车电动化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飞速发展,同时涌现了以共享出行为代表的车辆使用模式的创新,正在对汽车运行的碳减排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汽车行业节能降碳的技术涉及制造、交通、材料和能源等多个方面。当前低碳材料,电力清洁化等节能降碳技术,尚未在企业层面实现规模化替代和应用,距离全面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刚才华能集团的赵院长和各位专家都介绍了这方面的最新的发展趋势,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方面仍存在不足,如芯片产业,仍存在卡脖子的环节,部分技术依赖国外软件,市场占有率较低,动力电池所需的关键矿产资源对外依赖度高,供应受海外政策及国际形势影响大。电机电控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相当,但是在驱动电机的质量稳定性、使用寿命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今年泰达论坛期间,有很多关于电驱动技术的新的发展现状的介绍,为产业发展展示了很好的前景。

近期,国际领域双碳政策不断的升级,禁燃、碳边境调节机制,新电池法等政策频发,刚才一些专家也都做了介绍,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欧盟对电池碳足迹再生利用和信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日本也宣布将电池碳足迹纳为电动汽车补贴门槛条件,这些政策一起构筑的碳壁垒政策体系,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三部分,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方位转型的重大国家战略。对汽车行业而言,低碳发展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向强发展的重大机遇,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既要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抓住突出问题,立足当前求实效,又要着眼长远,明确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

在这里,我们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要持续营造支持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以汽车碳排放为主的中国交通领域,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1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预计我国交通运输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基于目前我国汽车领域碳减排工作面临的现状和问题,还需以汽车产业碳减排路径为导向,科学构建以碳排放挂钩的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政策体系。通过规划引领、试点示范、激励性政策,不断引导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从管理思路上来看,需要加强在用车热能耗管理,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降低新车制造碳排放,推动汽车与相关行业协同降碳。

二是要以科技创新支撑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汽车工业选择什么样的低碳发展道路,对相关工业、能源行业、交通出行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汽车制造、汽车行驶、车载材料和能源排放降低都有不同侧重,但也有一些共性选择。通过比较各种减碳路径对降低碳排放总量的贡献度,我们梳理了面向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汽车及相关行业的脱碳路径,主要包括电气化、清洁能源、能效提升、结构优化、绿色材料、技术创新,它们构成了汽车全产业链低碳发展的六大支柱,要持续推动这六大方面的科技创新。

三是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碳中和愿景下实现汽车产业的碳减排已不仅仅是汽车领域的事情,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系统审视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汽车是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多个领域低碳发展的连接点,可与交通能源、信息、通信实现良性减碳互动,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推动,形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产业网络生态,构建产业生态发展新格局。要积极发展氢能,鼓励零碳燃料研发示范应用,推广分布式发电与用户侧电动汽车储能,带动能源领域协同降碳。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节能技术,提升车辆运输效率与能力,采用替代燃料带动交通领域协同降碳,通过推动车能路云高效协同,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以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碳排放。最终通过多领域跨界融合、协同降碳,加快汽车产业低碳化进程。

四是要引导汽车消费端的低碳升级。引导绿色消费和出行需要建立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的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汽车税收制度,发挥汽车税收在引导汽车购买、使用中的导向作用。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适度提升成品油消费税。四是引入与车路能源使用挂钩的碳税制度,研究对车用成品油根据碳排量征收消费税,支持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完善充放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支持政策,鼓励地方给予充放电电价优惠、出行及停车费用优惠政策,降低使用环节成本。

五是要推动汽车产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部分欧美发达国家正在以碳为核心构筑新的竞争门槛和贸易壁垒,以欧盟新电池法为例,在碳足迹方面,对国内出口的锂离子电池产品提出严格的要求,并由欧盟指定机构进行第三方认证,加大企业对欧贸易时间及资金成本。我国的汽车行业在碳排放管理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加强汽车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全球碳管理体系的构建。加强与国际相关标准法规的协调互认。提升汽车碳排放相关标准法规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内产品核算方法和数据库的互认,积极参与碳足迹因子库国际谈判,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碳管理与合规能力建设,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积极应对国际产业体系的要求。

第四部分,践行央企责任,推动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作为中央企业,始终不忘引领汽车行业进步,支撑汽车强国建设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政策研究、标准法规、检测认证、技术研发等汽车全价值链技术服务的优势,为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出谋划策,做可行的发展路径,以保证国家战略实施,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2021年,中汽中心设立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重大专项,这个重大专项的成果之一就是《碳中和与汽车——中国汽车产业的零碳之路》。中汽中心集结中心优势科研力量,成立研究专班,开展系统化的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经过历时2年的科技攻关,中汽中心已经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服务支撑能力,这里我重点分享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研究领域,中汽中心以政府最认可的行业智库为目标,聚集汽车绿色低碳转型,开展了覆盖全产业链,全管理部门的低碳产业政策研究支撑工作,持续支撑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碳足迹管理体系研究、汽车绿色税制改革等重大政策研究工作,致力于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撑和政策保障。

二是标准支撑领域,中汽中心作为汽车行业唯一代表,入选国家双碳标准化总体组,参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编制工作。通过筹建汽车低碳标准化促进中心,组织召开汽车双碳标准研讨会,发布汽车低碳标准化路线图,申报下达汽车企业碳核算、汽车产品碳足迹行业标准四项,在研标准10项。此外,中汽中心参加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汽车生命周期评价工作组,并作为联合国主席承担SD3、SD5小组工作,筹备成立汽车LCA国际标准法规中国专家组,深入参与国内外汽车碳足迹标准法规协调。

三是行业服务领域,中汽中心致力于成为行业最尊重的合作伙伴,针对企业战略规划、设计研发、生产采购、回收管理、品牌宣传、海外运营等全环节,已形成体系化、服务产品矩阵,可全方位助力支撑企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以上是我就“双碳”目标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点看法,中汽中心希望与各位领导嘉宾进行更多交流,谢谢大家!

速记整理:张玉

速记审校:冯英杰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仅供参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