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海助益全球 合作共赢是根本之道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高速发展,但大好形势下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中国汽车为什么要出海?怎样才能可持续出海?面对风险与挑战又该如何应对,日前召开的2023中国汽车出海(天津)论坛上,行业精英、企业代表、业界专家,从营销传播、技术法规、汽车零部件与运营服务、物流运输、金融服务、二手车出海等多维度展开讨论。
中国汽车出海符合全球消费者利益
面对中国汽车出海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的观点是,中国汽车出海是历史的必然,对中国、对全世界都是好事。
首先,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国际化道路的又一次伟大实践,中国汽车出海的蓬勃之势既体现了中国汽车对世界市场的反哺,也是中国汽车践行国际化道路的生动体现。
其次,中国汽车出海拿出的都是最好的产品和最新的技术,在电动化、智能化、性价比方面具备优势,符合全球消费者的利益。欧盟和美国等不应该将其视作洪水猛兽,而应该正视中国汽车取得巨大进步的基本事实,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之道。
第三,出海的挑战和机遇都很大,不可盲目乐观。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长,中国汽车出海必然遇到更多更为复杂的挑战。
第四,出海不能只追求销量,而是需要顶层设计、企业与供应链之间的协同。同时也要极端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维护品牌形象,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形态和产业生态。
第五,要学会分散风险,并坚持长期主义。重视欧洲市场是对的,但我们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也要善于发现和培育更多新兴市场,让全球化的路越走越宽。
“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球化,这是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王侠强调。
坚持长期主义,从走进去到走上去
围绕中国汽车高质量出海,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辉的观点是,目前中国汽车基本实现了“走出去”。但要想实现“走上去”,中国汽车出海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复杂的地缘冲突、逆全球化、国家政策等挑战;其尚未实现产业出海,海外基地出口整车少,供应链以及相应体系能力有待完善;熟悉中国文化的一流国际化人才不足;海外汽车经营的文化合规问题等。他认为,汽车产业新时代的出现促使汽车从全功能体向不断进化的功能体转变,汽车产业将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生态转型,中国汽车出海将迎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中国汽车品牌“走上去”正面临百年难遇绝佳机遇。到2030年,中国汽车品牌至少将有2-3家进入世界汽车品牌前十,中国汽车品牌必将完成品牌突变。
他以长安为例,指出长安汽车将从五方面完善海外布局:一是加快全球化产品布局和全球化产能布局;二是打造全球化的品牌建设;三是创新模式,构建全球化的营销服务;四是多措并举,加快完善市场布局;五是加强全球化组织化人才布局,加强区域内本地化人才聘用。
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兼北京现代董事长巩月琼在演讲中则提出了长期主义的概念,他认为,得益于产业链稳定、技术产品和品牌认知的持续提升,中国汽车出海进步巨大,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出口目的地还是以中、低端市场为主,欧美、日韩等一类市场占比只有35%。其次,中国汽车品牌的体系能力和品牌设计能力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冲突等属地经营环境的变化影响。第三,受美元波动、运输系统限制影响,出口贸易保障也有待加强。
对此,巩月琼认为,中国汽车出海刚刚进入第一个发展阶段,方兴未艾,道阻且长。唯有坚持长期主义,扎实推进全价值链体系能力建设,方能拨开迷雾,穿越周期,在通向世界的海洋中行稳致远。他提出几点建议:其一,提高海外业务体系化运营能力和全要素支持保障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和培训赋能,渠道方面坚持双赢。其二,加强产业协同能力,开展海外市场法规和需求研究、海外工厂产能利用、海外智能网联生态建设等方面工作。其三,提倡公平有序竞争,不能复制简单粗放的运营方式,要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把海外蛋糕做大。其四,未来东盟、中东、拉美、欧洲等市场将是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出口战略,制定未来5—10年汽车产业国际化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