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产品齐亮相 中汽创智抢跑新能源赛道

发布日期:2023-10-30· 中国汽车报网 张奕雯 编辑:薛亚培
张奕雯 编辑:薛亚培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汽车科技正在进入深水区,前沿技术日新月异,颠覆性技术不断涌出。”在10月25日举行的第30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3)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骏表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在整车技术、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

不过,市场愈发成熟、内卷日益严重的当下,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窗口期正在迅速缩短。如何在保持先发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新能源智能网联关键技术革新,真正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梦想,成为当下整个汽车产业的关键课题。

作为汽车产业的新生力量,成立仅三年的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创智”)在此次SAECCE 2023上发布一批重磅产品,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

01 向新而生 聚焦三大领域

从“大象难转身”到自主品牌传统车企引领转型,短短几年时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的竞争格局便发生迅猛变化,曾经不被看好的自主品牌传统车企纷纷成为市场引领者。这其中自然少不得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上的深耕。中汽创智便是“国家队”努力的成果之一。2020年,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背靠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等几大“巨头”,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

作为新型央企创新联合体,中汽创智自问世之初便致力于解决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卡脖子”风险,聚焦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业务领域,打造了“QI3·擎立方”技术品牌,含智能底盘“擎磐”、新能动力“擎势”、智能网联“擎臻”。根据规划,中汽创智到2030年将实现“211”战略目标,即技术目标:实现200项核心技术突破,建成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专利及行业标准数量进入第一梯队;经营目标:每个领域2个以上产品量产,产值贡献100亿元,公司估值1000亿元。

具体来看,中汽创智确定了在汽车智能底盘领域,以智能制动系统、智能转向系统、智能悬架系统为重点;新能动力领域,以80kW-210kW氢燃料电堆及系统高性能膜电极、高活性催化剂、全固态动力电池及其核心材料为重点;智能网联领域,以车用操作系统、汽车信息安全、感知算法与数据平台为重点的九大项目群,作为核心技术研发和突破方向。

据中汽创智CTO周剑光介绍,经过3年发展,中汽创智累计实现了发明专利受理1264项、授权169项,国际PCT专利受理3项、美国发明专利申请1项、软件著作权申请117项。形成了第一代产品型谱和可销售产品或服务,已基本具备了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的条件,局部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智能制动系统、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转向系统、氢燃料电堆等多个项目正在逐步落地,实现多点开花。并在第一代产品市场推广应用的基础上,结合已具备的研发能力,不断迭代、加速创新,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原创技术产品。

02 创新引领 多项技术成果发布

在此次SAECCE 2023上,中汽创智展出了三大业务领域的核心产品,充分彰显了其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强大研发实力。在同期举行的中汽创智创新技术成果发布秀上, 周剑光对7项重磅创新技术产品进行了深入介绍。

中汽创智CTO周剑光发布多项技术成果

在智能底盘领域,中汽创智发布的冗余智能制动系统具备安全可靠、相应快速、结构紧凑、迭代智能、功能定制等特性。据介绍,该系统不仅包含了机电液耦合的一体式智能制动系统,还增加了冗余制动模块,能够为制动安全加上双重保护。“我们的制动执行模块已经在开展ASIL D功能安全认证,其主动制动响应时间小于140毫秒,调节精度小于0.1MPa,建压能力超过20MPa、使命寿命超过220万次。”周剑光表示。此外,面向豪华车型空气悬架系统的闭式空气供给系统集成了空气压缩机、分配阀和ECU,具备系统可用性高、调节速度快、NVH性能高等优势。

聚焦新能动力板块,中汽创智近年来在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中汽创智基于其120kW氢燃料电堆平台打造了动力强劲、性能可靠、寿命长久的单堆大功率自主电堆,额定功率210kW,峰值功率可达245kW,功率密度5.15kW/L,设计寿命超15000小时,可用于重卡、矿卡等多种燃料电池车型。据介绍,210kW大功率氢燃料电堆跟随系统已取得公告,是目前国内首台单堆实现210kW公告。此外,中汽创智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具备高催化活性、高耐久性,并能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定制高性能、高耐久、不同铂含量的多种类型催化剂,满足差异化需求。

在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周剑光介绍到,目前中汽创智在硫化物电解质的制备技术、室温离子电导率等综合性能上已达到行业一流水平,已正式向头部企业、科研院所供货。同时,突破电解质成膜、电芯一体化成型等多项关键技术,20Ah级全固态电芯试制的实测能量密度可达370Wh/kg,在全固态电池领域颇具竞争力。周剑光指出,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电芯倍率、循环等综合性能,打通中试能力,确保早日搭载上车验证落地。

此外,在智能网联领域,中汽创智先后推出云驾C-Pilot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i-VCR智能网联测评系统两大产品。目前,“云驾”解决方案已完成车路云一体化的技术方案论证,在南京江苏软件园国家双智试点(南京)核心示范区实现落地部署。据悉,“云驾”路端融合感知平均准确率可达96%,单杆感知覆盖半径达150m,实现示范部署区域内42套路端设备多杆融合,云端控车端到端时延小于30ms,“云驾”状态下车速最高可达50km/h,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中汽创智战略生态首席运营官胡红星发表主题演讲

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风险,中汽创智推出i-VCR智能网联测评系统,是国内首个汽车信息安全综合测试评价系统。据中汽创智战略生态首席运营官胡红星介绍,中汽创智与鹏城国家实验室联合建立鹏城靶场智能网联汽车(深圳)分靶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周期性检测技术、攻防技术等车联网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围绕智能汽车网络靶场,i-VCR能够模拟实现复杂业务场景下汽车的攻防测试与安全校验。此外,胡红星称,为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网络安全发展,中汽创智还连续举办了2届“创安杯”智能汽车信息安全公开赛,并于今年9月牵头发布《中国汽车基础软件发展白皮书4.0》。

03 量产在即 加快落地步伐

尽管技术在加速迭代,但对于定位汽车行业科技公司的中汽创智来说,在创新链上立足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布局产品链上的技术成果转化。“这就意味着,我们突破卡脖子技术、产品性能与成本都得考虑,不是‘或’而是‘和’的逻辑,只要有某个短板就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竞争力。”周剑光表示。为此,中汽创智在抓紧核心技术攻关的同时,中汽创智瞄准产业化落地这一目标,协同股东方三家主机厂加速部署各项产品的量产工艺进程。

据悉,中汽创智冗余智能制动系统目前已完成B样DV试验,核心性能指标均已通过。C样零部件已完成交样,产线首件总成已装配下线,正在进行整车的高低附标定。计划到2024年中旬,该系统将搭载股东方一款全新车型,实现量产。

去年10月,中汽创智C-Pilot车路云一体化“云驾”解决方案便已落地江苏软件园,并相继完成5.25公里智能化道路改造,部署超300个智能感知设备。其无人驾驶小巴沿着江苏软件园站、江宁党校站、软件园公寓站等进行循环路线接驳测试,。截至今年5月,每辆车均已完成1万公里的测试里程。据悉,今年年底,中汽创智将再投放多台无人小巴,提供产业园区—居民生活区—地铁站的专线接驳服务。

周剑光告诉记者,从创新链发展规律上看,中汽创智所聚焦的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领域具备完全不同的本质特征。以新能动力领域的固态电池为例,目前尚属于前瞻探索阶段,只能靠自己花费大量精力、投入大量成本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智能网联领域中的国产化车用操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等内容也都是新兴课题,更是关乎国家战略。即便是正在快速普及的智能驾驶,目前也面临C端系统成本过高、B端机件装备成本过高的问题。智能底盘则处于国产化替代、打破市场垄断的应用阶段,要以长期主义思维探索产品性能与成本的平衡。

前方无人引路,短期难见成效,但坚持“创未来 智驱动”的中汽创智仍然坚定不移地为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自主可控闯出了一片天。“中汽创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着力增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集中力量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周剑光称。

编辑:薛亚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