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华五问五答: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社团 | 专访

发布日期:2023-11-01· 中国汽车报网 马鑫 编辑:薛亚培
马鑫 编辑:薛亚培

10月24日,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张进华当选为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次日,第30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开幕,期间张进华作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新任理事长接受了《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

01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哪些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张进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科协、中国机械联的指导带领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近年来发展成绩突出,在学术交流、战略咨询、协同创新、团体标准、科学普及、人才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具体来看:

一是学术交流全面拓展,会议、期刊影响力大幅提升。在学术会议方面,学会打造了以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即WNEVC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化品牌性学术活动。WNEVC自2019年以来成功举办4届,成为了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今年首次在境外举办了专场学术交流活动,实现了我国汽车领域学术会议的“走出去”;学会年会暨展览会发展成为产学研广泛参与、高度认可的综合性品牌年度技术盛会,会议规模由2017年的2700余人提升至今年的近4000人,论文投稿数量由885篇增长至近1500篇。其中,中国汽车技术首脑(CTO)闭门峰会作为由学会发起组织,整车、零部件企业技术负责人广泛参与的高层闭门会议,已成为汽车产业跨界探索科技创新、企业间合作的新路径;在学术期刊方面,学会学术期刊《汽车工程》和《Automotive Innovation》双双入选“汽车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别期刊,其中《汽车工程》在中信所2022年公路运输类期刊核心影响因子排名中位列第二,达到1.252,较2018年提升近1倍;《Automotive Innovation》作为我国汽车行业第一本顶级英文学术期刊,被EI、ESCI、Scopus等国际数据库收录,2022年的Citescore、JCR影响因子分别达到5.6、6.1。

二是智库建设步伐加快,战略决策咨询工作迈入新征程。学会秘书处按照“向研究型学会转型”的战略部署,成立了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以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了决策咨询业务的组织再造、能力再造、团队和个人再造,迈出了汽车产业工程科技战略研究高端智库建设的坚实一步。战略院成立以来,深度参与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产业规划、政策的研究编制与实施效果评估工作,全面支撑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的方案策划与组织实施工作,圆满完成了《科技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引领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研究》等部委重大课题,并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编制修订工作为核心,衍生形成了“技术路线图年度评估”“汽车科技预见”“汽车科技评论”等汽车技术创新研究系列成果,其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荣获2021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是协同创新不断深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平台支撑。学会基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动成立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和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实现了产业创新联盟的实体化运作发展。同时,学会面向商用车低碳转型痛点和汽车智能制造热点领域,发起成立了商用车碳中和协同创新平台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工作委员会,进一步拓宽技术领域,健全联盟体系。此外,学会持续支持和推动各联盟的协同创新工作,其中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先后承担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并持续以自筹经费开展共性技术研究,自2019年以来已累计开展26项共性技术研发项目,形成了“需求导向、联合投入、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

四是团体标准持续完善,引领技术创新迈出新步伐。学会高度重视标准规范对于技术创新应用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CSAE团体标准发展,面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对标准的迫切需求,持续推进原创性、引领性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电动汽车整车安全、消防救援,动力电池质量安全、寿命评估、回收利用,电驱动总成能效评价,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和核心系统部件,累计制定发布标准77项,形成与现行国家标准体系的协调配套和有效补充。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围绕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云控系统、车路协同、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高精度地图及定位、功能型无人车等重点技术和场景应用,累计制定发布标准28项,在研标准75项。截至2022年,参与CSAE标准起草的单位数量已由2018年的125家增至1140家,起草人数量由221名增至3155名。

五是科普活动丰富多元,形成从“少年”到“青年”再到“全社会”的科普体系。面向少年儿童,学会联合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组委会共同发起青少年汽车无限创意征集活动,2021年以来累计征集国内外青少年汽车创意绘画作品上万余幅,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荣获中国科协“2021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称号,并成为2022年度“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先进典型”;面向在校青年,学会高水平推进包括燃油方程式、电动方程式、无人驾驶、燃油巴哈、纯电动巴哈等在内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自2018年以来,吸引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2万余名学生参与,在线注册车队数量达1188余队次,学生独立设计制造赛车1100余台,出国参赛20队次,撰写技术论文上万篇;面向全社会,学会立足《汽车之友》杂志创刊三十余年来凝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栏目和内容的专业化、精品化发展,加快汽车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科普传播工作,2019年开始,启动技术中国行特别选题,为全社会深入了解我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智能网联,前瞻设计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成就提供了重要渠道。

六是人才工作扎实推进,人才研究、培育、评价、举荐多点开花。在人才研究方面,学会受有关部门委托,组织行业开展了《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编制工作,并首次建立了行业层面的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在人才培育方面,学会在连续7届的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培育“青托人才”54名,其中34名为学会自筹经费资助培养,逐步构建起汽车科技高端青年人才“蓄水池”,截至目前,“青托人才”中已有杰青1名,青年长江1名,优青2名,产业界“青托人才”中超50%成为企业CTO和细分领域首席科学家。在人才评价方面,学会开创性提出了将素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软硬结合”的汽车工程师能力评价标准,并与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签署了互认协议,实现了汽车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在人才举荐方面,2017年至今,已有5名学会推荐的专家学者荣获“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并有1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产业创新奖”,1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02 记者:面对汽车行业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面对多行业交叉融合的特性逐渐突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及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了怎样的帮助?

张进华:面对目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径、接口规范尚未统一,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的发展现状,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积极构建车路云一体化基础环境,支持行业技术发展。

在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方案落地方面,创新中心以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为技术引领,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架构、智能、安全、操作系统四大核心技术,以太和桥智慧园区为物理底座,搭建车路云一体化基础环境最小单元,为行业探索、积淀引领性技术,助力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形成示范应用和研发测试的闭环,支撑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

在车路云一体化的相关安全实践方面,创新中心基于太和桥智慧园区车路云一体化基础环境典型功能场景,对车端、路侧、云端进行系统性的安全分析,识别危害与潜在风险,逐步构建“1+3+4”的车路云一体化安全体系方案,集成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障,在从端到端通信安全、多层级安全防护、系统安全设计及综合安全运营等方面,为车、路、云全生命周期安全赋能。

在自动驾驶基础系统的协同开发和应用方面,创新中心依托统一的车路云一体化架构、虚实感知数据集、开发和测试工具平台,通过基础算法、基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车辆以及云控基础平台等的联合建设,围绕无人巴士、多功能车、氢燃重卡等多车型进行集成验证及快速落地应用,围绕算法开发者培育、数字孪生技术比赛、闭环工具平台等开展开源开放工作,构建高级别自动驾驶协同研发基础平台,支撑上层应用的快速实现。

此外,在北京市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创新中心联合行业共同完成了基于国产软硬件平台的L4级巴士的开发,并取得路试牌照。未来,创新中心将坚持“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路径,持续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助力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03 记者:未来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目标规划和期待?

张进华:面向未来,学会将坚持“四个面向”,增强“四个服务”能力,推动汽车科技工作者组织凝聚力、学术引领力、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力争成为国内领先的平台型、枢纽型、开放型、研究型的汽车科技团体,基本实现“建成体系完备、充满活力、联系广泛且能够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科技社团”的发展目标。

在学术交流方面,学会将继续搭建以学术年会为核心、专题学术会议为重点、专业技术分会年会为基础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各具特色、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加强学术品牌建设,实施学术活动质量提升计划,重点提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等主要学术会议质量。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地位,力争打造世界一流汽车科技期刊,以数字化转型创新办刊模式,强化传播力和品牌力,构建中国汽车工程科技学术期刊话语体系、

在智库建设方面,突出高端引领,注重服务意识,发挥学会特长,依托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围绕产业政策研究与评估、科技战略规划与技术路径研判、前沿技术跟踪与预见等核心领域持续完善研究布局、提升研究能力、构建智库生态,集中力量打造政府信任、行业倚重、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高端汽车科技创新智库,为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为行业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咨询服务。

在科学普及方面,创新汽车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充分整合和利用学会专家资源、学术资源,将其转化为具备权威性、影响力的科普资源,强化科普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宽汽车科学知识传播渠道。持续完善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全球顶级赛事,丰富和拓展青少年汽车科普活动,不断完善学会汽车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在人才工作方面,积极推动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高等教育强化和持续学习、评价、推优工作,支持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全球视野、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品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标准,推动人才培养与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相衔接,完善人才举荐、表彰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青年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的托举选拔。

同时,我们还将继续深化协同创新、完善团体标准建设、提升会员服务水平、加快国际化发展,为实现世界一流科技社团建设目标,支撑汽车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汽车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04 记者:您认为近年来,学会的哪些成果或哪些方面的工作成效最为突出?

张进华:就近年来最为突出的成果而言,我认为是学会实现了由组织型、学习型学会向研究型学会转型,建设了专业化、系统化、实体化的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构建了“一会、三部、五中心”的组织架构,形成了近70人的专职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战略咨询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政策研究与评估方面,战略院高效完成了有关部门部署的各项研究工作,同时持续培育和践行主动服务意识,在政府日常业务对接、工作会议中了解政府部门需求,积极跟踪、捕捉行业热点问题,并不定期编制“内参”性质的内部工作报告,主动报送各有关部门。此外,战略院每年根据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形势,研究发布聚焦产业年度重大战略性主题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并将其中核心观点凝练形成政策建议上报高层。

在科技战略与路线方面,战略院持续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这一规划产业未来15年技术发展路径、具备行业工具书作用的“明星产品”,并充分挖掘和利用《路线图》价值,在《路线图》解读、培训等方面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衍生服务。同时,战略院对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度技术进展,持续评估《路线图》实施情况,构建了从产业总体情况到各细分技术领域具体进展的《路线图》年度评估报告体系,为政府、行业掌握当前汽车技术进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技术跟踪与预见方面,战略院基于未来汽车技术发展趋势预见工作,形成了《下一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汽车前沿技术趋势》等“汽车科技预见”系列研究成果,依托小、专、精的“汽车科技评论”专家研讨平台,组织开展汽车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动向与发展前景深度研讨,并基于专家研讨形成的共识,研究编制了“汽车科技评论”系列报告,获得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

05 记者:在您的规划中,学会未来会解决哪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哪些赛道还会大展拳脚?

张进华:我认为,学会面向未来亟需开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产业高水平国际化发展,我想学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具体工作:

一是强化战略研究,围绕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新趋势、新需求,开展以开放合作为主线的新时期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提供战略引领。

二是打造创新高地,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筹办、国际一流汽车科技期刊建设工作,积极吸纳国际汽车企业参与学会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持续组织开展新技术、新体系、新模式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示范,为将我国打造成全球汽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前沿技术先导市场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深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等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围绕汽车碳足迹评价方法与基础数据、安全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技术跨国创新合作等议题,进一步深化国内外汽车产业的沟通交流与务实合作,加快推动我国与全球汽车产业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