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张国强:将氢能产业打造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4-03-07· 中国汽车报网 张奕雯 编辑:薛亚培
张奕雯 编辑:薛亚培

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汇出现在众人视线之中——氢能。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说其陌生,是因为这是“氢能”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完整体现;说其熟悉,则是因为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多地政府积极布局,各大企业加入赛道。

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对此深有感触:“亿华通早在2012年就开始从事燃料电池行业,到现在形成燃料电池、氢能两大业务板块,其间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壮大,最大的变化来源于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与产业引导。”

关键核心技术亟待攻关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各地氢能领域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加速产业发展。仅2024年,便已有山东、内蒙古、佛山等地出台氢能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国家层面,交通运输部在不久前发布关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展重卡换电站建设组网与运营示范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原则同意在重卡换电站建设组网与运营示范、氢燃料电池研发与氢能交通运营平台应用、城市级绿能交通体系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开展试点。在张国强看来,在政产学研用资本等高效协同下,氢能产业发展明显提速。

“近几年,示范效应正逐步带动燃料电池产业链共生发展,新进企业持续增加,氢能产业由单个链条节点少量企业的单打独斗向全产业全链条多个企业协同发展。”张国强告诉记者,为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技术创新引导政策,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加快国产化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燃料电池技术体系得到确立,膜电极、双极板等电堆重要部件的关键技术指标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并投入商业化生产。

不过,当前氢能产业仍存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首先,在燃料电池发动机方面,张国强认为,未来要以提升发动机的长寿命、高可靠性及自适应性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尽快突破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和规模化。在电解水制氢及氢储能等其他氢能关键领域,围绕“面向系统经济性最优的氢储能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适用于氢储能参与的风电制氢系统”“碱液-PEM联合制氢系统开发”等核心技术进行攻关。

在他看来,以上技术的突破可大幅度、快速推进氢能产业化,带动氢能周边产业发展。为此,亿华通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企”战略,遵循“剥洋葱”技术路线,坚持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原则。去年6月,亿华通自主研发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和PEM电解槽,实现了多项关键性能的突破,具备秒级动态响应速度、更高的电解效率及产氢压力。此外,最新研发的2MW热电联供系统最高热电综合效率超过87%,具备并网和离网工作模式,可应用于工厂、商超、社区、孤岛等场景。

此外,亿华通还建立了各领域顶级技术人员的连接机制,强化协同创新。与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等合作研究,共同建立完成相关项目,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通过参与国家科技专项课题,近年来亿华通还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储备。日前,亿华通取得集成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以及车辆专利,发动机整体尺寸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成品件外形限制尺寸,保障了发动机较高的集成效率。

以规模带动产业提质降本

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更要为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创设良好环境。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较2019年增长421.79%;2023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为5791辆,是2019年的2.12倍。尽管数据上节节攀升,但张国强直言,目前氢能产业整体比较弱小,处于商业化示范阶段。随着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关键卡点。

“难点首先在于较小的行业规模难以支撑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张国强介绍,目前已获批的京津冀城市群、上海城市群、广东城市群、河南城市群、河北城市群五大城市群41座城市,示范期内合计计划推广约3.5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年均推广量尚不足万台。另外,氢能在储能、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市场应用早期阶段,未形成规模化。在张国强看来,下一步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

第二,由于氢气来源范围小,制氢规模不足,尤其是绿氢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造成氢气供应不足,价格偏高。据了解,绿氢成本结构中,制氢端约30元,储运端约10元。据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绿氢成本可降至20元/kg左右。面对规模小、成本高等行业难题,亿华通启动了张家口、新疆等风光氢储综合一体化项目。经初步测算,项目达成后,绿电制氢成本有望降至18元/kg以内,有效降低绿氢供应成本,为绿氢规模化生产、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

此外,张国强指出,当前氢能储运以高压气态方式为主,氢气储运氢效率低,加氢基础设施等不健全,进一步阻碍了氢能产业发展。对此,张国强建议,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各环节健康发展。这需要国家层面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和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通过系统构建财政支持体系,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积极开展储能领域和发电领域商业化推广,逐步探索冶金、化工领域替代应用。

“当前,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协同发展模式成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重要趋势。我们要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将氢能产业打造为中国经济新增长引擎,加速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张国强表示。

编辑:薛亚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