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国内、国际市场两开花,迈上高质量发展台阶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同比增长接近12%,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新能源汽车2023年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接近千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
回首发展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活跃与增长。今天,中国汽车正在积极拥抱世界,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远方。
3月1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市场与消费论坛上,来自行业的多位专家就此展开探讨。
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支点
2023年的数据无疑是令人兴奋的,跨越3000万辆的成绩,不仅是中国的优秀答卷,也是全球汽车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分析,过去一年整个汽车市场呈现“三高三低”的态势,虽然产销增速为12%,但汽车零售增速仅为6%,这里主要有几方面结构性原因。首先,从进出口角度来看,去年出口增速非常高,对总销量的贡献率超过一半,达到56%。第二个比较重要的结构性特征是新能源汽车增速快,2023年新能源汽车增长了38%,占汽车总销量的32%,对总销量的贡献率达到八成。第三个结构性因素是阶段性的,相较于乘用车,商用车增速较高也带动了整体增速。
对未来市场,王青有几点判断,从整个消费大盘来看,居民收入和消费预期目前还在回升过程,对于购车的需求会回归理性。其次,出口增速会有一定回落,汽车整车出口的增长窗口期正在压缩,从全球市场来看,各国出口市场增速都在回落,中国出口也受到影响。第三,新能源汽车还将保持较快增速。第四,“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推出有较大潜力,有望对市场产生积极作用,但时间上来说要尽快落实,不要留给消费者太多观望情绪和空间。
多位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的市场支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全球正面临能源转型与动力革命,尤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发展,让汽车的属性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格局转型迫在眉睫。
工信部装备中心艾迪智联总经理、新能源汽车品牌集群副秘书长李方正表示,今天,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消费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全球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价值链以及服务体系链,新能源汽车产品品牌多达160多个,独立品牌超过100多个。同时传统企业也开始竞相转型新能源品牌,新能源汽车品牌百花齐放,此外,车企的多品牌战略、“双车双品牌”战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引领发展。
中国汽车品牌应抱团出海形成品牌合力
中国新能源品牌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存在品牌文化较弱、品牌价值不高等局限。尤其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内卷”的苗头,不利于有序竞争。其次,海外市场开始围剿新能源汽车品牌,是在国际话语权方面,中国品牌国际话语权缺失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里斯品类创新战略咨询全球CEO、中国区主席张云在分享中发问,特斯拉开创了智能电动车,比亚迪开创了超级混动,理想开创了增程式家庭车……那么谁将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全球引领者?他认为,在当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下,能够站出来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一定是一个创新者。不是小的技术创新,而需要品类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够让一个汽车品牌成功,他直言“未来的领导者一定是基于全球市场新能源车新品类和新品牌的。”
品牌向上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的聚焦点。新能源品牌向上是当前整个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提及汽车6次:2次新能源汽车、4次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同时今年两会提案里有超过40多条汽车相关的提案,还涉及产业链和能源产业。可以看到,从行业到国家已经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汽车不仅要抓住国内机遇,更要把握国际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也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出海方面,新能源汽车品牌逐渐形成了“全栈式出海体系”。现在从整车出海,带动“车能路云”整体出海,这是巨大的变化。此外还有产业链出海、技术出海、服务出海,可以说是“中国技术解决方案”的出海。李方正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比传统燃油车产业更具有影响力和带动性,新能源汽车品牌更应当充分发挥中国自主品牌的影响力,走向国际合作,实现“用技术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