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浦兰钧曹辉:最后比拼的是产品性价比的极致
在新能源浪潮推动下,锂电池产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挑战,淘汰赛也加速到来。
“谁能活下来要看谁的产品性价比能做到极致。” 、“中国的企业太苦了,因为卷,未来发展趋势里一个短板都不能有。”
2024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对锂电池市场的理解与布局。
01 专注方形锂电池,动力与储能并行
成立于2017年的瑞浦兰钧,背靠资源雄厚的“世界镍王”青山集团,坚持动力与储能并重发展,主打方形锂电池,凭借独特的市场定位与战略眼光在行业中迅速崛起,成为后起之秀。
数据显示,2023年,瑞浦兰钧在中国电力储能锂电池企业出货量排名中位居第5,动力电池装机量在国内排名第11。短短六年,瑞浦兰钧跻身国内锂电池行业前列,完成了港股上市,营业收入也从2020年的9.07亿元,大幅增加至2022年的146.4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
这些数字背后,是瑞浦兰钧对市场精准定位的结果。瑞浦兰钧专注于对方形锂离子电池细分市场的深入挖掘。“90%的产品是50Ah以上,决定了走大方形的路线。”曹辉介绍,瑞浦兰钧以方形电池为主是由客户构成决定的。“30Ah以上电池无论怎么看,方形的性价比都是最高的。方形、圆柱各有各的用处,但是从我们的技术创新来讲,在问鼎技术出现以后,行业第一次把方形电池的体积利用率、空间利用率做到超过圆柱,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他说。
航天卫星电池工程师出身的曹辉坚信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问鼎电池技术就是瑞浦兰钧在技术革新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帮助瑞浦兰钧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声誉和市场份额的核心优势。该项技术是一个结构创新和电化学体系创新的复合,通过宏观固液界面、微观固液界面的优化,通过电极和电解液技术的进步,将锂离子在电池内核的动力学性能提升超30%以上,增强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在曹辉的带领下,公司电池产品的能量密度实现了从280Wh/kg到345Wh/kg的飞跃。
在市场策略上,瑞浦兰钧秉持动力和储能两个市场齐步走,很多企业会单一侧重于一方,瑞浦兰钧一直两者兼顾,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装机量基本各占一半,比较均衡。这种战略不仅分散了行业周期性风险,还通过两市场的互补性,优化了资源配置,强化了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02 追求性价比的极致,一个短板都不能有
锂电厂商间的内卷,早在去年就已经进入“刺刀见红”状态。去年底,部分二线厂商为了获得项目定点,不惜以跳楼价“割肉”竞争,引发了一轮“跌跌不休”,公开市场上的动力电芯行情击穿0.4/Wh元并向0.3元/Wh逼近。
面对激烈的市场价格战,曹辉认为产品性价比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他表示,无论是一线品牌还是二线品牌,现在电池价格都杀到3字头的地步了,整个行业陷入一定的苦战。“以我个人来讲,拼到最后还不是品牌力,拼到最后是产品的性价比极致的问题,谁能活下来要看谁的产品性价比能做到极致。今年肯定有一些同行不一定扛得住,去年已经有了,现在也在洗牌。”
在曹辉看来,头部企业持续加大市场份额的概率不高,最终终端客户要的是真实的产品性价比。“对于瑞浦兰钧而言,活下来最核心的一个途径是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在性能上比竞争对手好那么一点,让人家跟不上。我们可以打这个时间窗口。”
面对产能过剩问题,曹辉直言,现在整个行业的开工率不高,在终端的表现没有预期的强劲,但相对其它行业,新能源的增速还是比较快的,只不过产能扩展的速度太激进了。他认为,企业在当前的产业竞争格局之下,低水平重复扩产路径没有意义,而应聚焦于创新和成本效益上的突破,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整体而言,曹辉表达了对行业持续变革的乐观态度,并认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他提出,企业要想在新能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在产品力、渠道力等各方面无懈可击。在制造体系里面越来越完善,要能够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在市场一定波动的情况下还能把成本控制得特别好。“真的都是既要又要还要,一个短板都不能有,还要强,我们也很苦,但要把自己变成全能,只能这样。”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