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陈黎明:真正“好用”的智驾系统,要提供拟人化的智驾体验
7月11日-13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引领新变革 共赢新未来”。在7月12日的大会论坛现场,地平线总裁陈黎明指出,中国汽车正处于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转折点,电动化上半场已成定局,智能化下半场正当时,“以目前的创新速度和端到端训练的潜力,我们相信,自动驾驶将在2025年内迎来Chat GPT时刻。”陈黎明认为,当下已量产的城区NOA智能驾驶产品体验未及“好用”,仍处于1.0阶段,通行效率低、行为不拟人、快速开城导致可用性下降,用户需要好用的城区2.0系统,实现通行效率、驾驶拟人、场景通过率的全面突破。而智驾系统要做到“好用”必须解决“Scale Out”和“Scale Up”难题,实现系统能力全维提升。
陈黎明提出,ChatGPT时刻,不光是性能,最关键的是产品体验,是产品的可用性与好用性。当下的城区NOA大部分还处于可用阶段,还没有达到好用的阶段。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怂——通行效率低,体验接管;莽——行为不拟人,安全接管;急——快速开城导致可用性下降,通过率低。真正“好用”的智驾2.0的系统,要提供拟人化的智驾体验。
陈黎明提出,真正“好用”的智驾2.0的系统,要提供拟人化的智驾体验,不仅仅要保障我们的物理安全,更重要的是心理安全。用户亟需好用的城区NOA 2.0系统,需要实现通行效率、驾驶拟人、场景通过率的全面突破。再进一步,要打造用户爱用的智驾系统3.0,普惠每个人,让智驾飞入寻常百姓家,陪伴用户每刻、每程。
智驾系统要做到“好用”,要解决“Scale Out”和“Scale Up”难题。所谓scale up,在特定、固定、受控的小ODD范围内实现性能最优,能够处理很多复杂的场景。“但在广泛的场景应用里面,系统性能却无法保持,出现我们讲的怂、鲁莽这些行为,使得整个自动驾驶的应用还受限于一些相对小的范围,在大范围上体验不好。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要实现在一个能够scale up更好的上限,同时在所有的地方都能够开。”陈黎明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的要素就是四个:算法、算力、数据、工程能力。算法是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的上限,然后算力和数据是决定了技术迭代速度。工程能力决定了整个量产化的规模和用户的体验。
从规则驱动到数据驱动,技术迭代的“跷跷板效应”无法全面提升系统能力。算法上,有基于规则的和数据驱动的两种开发范式,也是业内常说的软件1.0和软件2.0。软件1.0基于大量人工规则,系统上限低,下限可控;软件2.0,数据驱动的端到端系统,实现信息无损传递,系统上限高,而下限不可控。当前技术迭代的“跷跷板效应”,无论是rule-based,还是数据驱动的端到端系统,单一都无法全面提升系统能力,不得不在系统上限的提升和系统下限的保障二者之间做取舍。
地平线采用端到端与交互博弈,实现“Scale Out”和“Scale Up”的最优解。如果能够把软件通过硬件实现,能够让系统性能大大提升,从而能够让整体的系统成本大幅降低。所以,地平线当时提出了智能计算的新摩尔定律。软硬结合,超越摩尔定律,推动智驾“好用”更“爱用”。
编辑:薛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