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畅通城乡物流“双循环”

发布日期:2025-02-27· 中国汽车报网 李亚楠 编辑:薛亚培
李亚楠 编辑:薛亚培

“客货邮”融合正在全国遍地开花,既满足公众日常出行需求,又畅通了农村物流“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为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乡带来更多可能。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明确提到,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深化快递进村,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

01 加快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村客运出行需求变化及农产品、工业品和商贸品城乡双向流通需求骤增,给农村客运和快递物流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方面,受私家车普及带来的冲击,农村客运量持续下滑,使得客运、公交运营企业经营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新零售模式快速崛起,带动农村市场快递业务量激增。

在此背景下,很多乡镇开始探索“快递坐公交”的新模式。除地方政府和公交客运企业积极试水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力推“客货邮”融合模式,并出台多项支持政策。

随着市场需求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客货邮”融合在农村已取得良好效果。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去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公路发展》白皮书,中国加快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底,所有省份和超70%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交通运输、邮政、商务、供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开通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1.1万余条,共建成县、乡、村三级客货邮服务站点9万余个。另据中国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目前全国有超过1500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农村客货邮融合业务,开通合作线路12700多条。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通过农村客货邮融合业务运达的邮件快件数量超过9亿件。

事实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早已提出,要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明确指向,无疑将为农村客货邮融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望缓解农村物流存在的末端服务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

02 打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

农村寄递物流是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断下沉的快递网络,也成为快递行业发展的新增长极。近年来,各大电商平台、物流企业以及社区团购平台持续深耕农村市场,促进工业品下乡以及农产品上行。

不过,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是块“难啃的骨头”。就快递进村而言,由于农村地形复杂,村落分布普遍分散,快递网点缺失,加之交通条件限制,导致农村派件效率低、成本高、客诉高;就产品进城而言,农产品的生产十分分散,业务量严重不足。

物流行业专家孔震指出,想要打通农村物流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需要从供需两侧着手实现规模化、体系化的集约运营,从而解决农村物流需求分散等堵点,提升寄递效率、降低成本。就目前既有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来看,若客运网络、货运网络、邮政快递网络各建一套物流体系,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是统筹解决农村地区群众出行难、农村快递收寄难、公交企业运营难“三个难点”的有效路径,其核心在于深度融合快递物流网络与公交网络,实现场地、人力、运力等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促进多方共赢的目标。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及,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深化快递进村,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无疑是对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战略的又一次政策加码,也释放出畅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势在必行的信号。

03 带动传统公路客运转型升级

线路、站点、车辆是“客货邮”融合推广普及,畅通农村物流的关键。尤其是推广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适配车型,有助于确保“人货”安全,提升农村客运和寄递服务水平,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通过规范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适配车辆的选型,可以推动客运企业、货运企业和邮政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有助于增强客运市场活力,促进客车企业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公路客运量持续下滑,农村客运市场亦深受波及,步入下行周期。在这一背景下,加速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被视为破解当前难题的良方。”客车行业专家任诗发认为,该模式有望显著改善客运行业经营现状,激发农村地区客车购买需求,为客车市场注入新动能。

因此,对于客车企业而言,应紧抓这一机遇,挖掘新增量市场。当然,顺应“客货邮”融合发展趋势的同时,客车企业需充分调研农村客运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车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从而带动客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薛亚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