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张涛:建立统一的动力电池碳足迹国家标准和核算体系意义不凡

发布日期:2025-03-09· 中国汽车报网 赵建国 编辑:黄霞
赵建国 编辑:黄霞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接近1300万辆,同比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碳足迹问题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张涛表示,汽车行业产业链长,涉及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整车厂、经销商等多个环节,并且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张涛提出,汽车行业绿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绿色转型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但各环节的利益诉求和技术水平不同,难以同步推进。因此,要结合其中的现实课题,研究解决如何平衡“破”与“立”的关系,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确保汽车产业链相关各方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她看来,汽车企业的绿色转型,首先要关注全价值链能源的低碳转型。以宝马为例,在全价值链能源转型以及相关方面进行了许多技术和模式的新探索。生产端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打造绿色供应链、赋能经销商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充电体系,并在回收端打造动力电池闭环回收体系。

针对不同类型车企的绿色转型,张涛指出,一方面,传统车企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复杂工业体系的深厚积淀,特别是面向全球化市场的产品认证体系、安全标准把控等能力上,这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这些传统优势在电动化、智能化绿色转型中正转化为技术突破的强劲动能。另一方面,造车新势力企业依托中国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展现出独特的创新活力,互联网基因使其天然具备用户思维,产品迭代周期比传统车企更短。这种敏捷创新机制正在重塑汽车行业价值链。

她表示,目前两种企业已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互动。传统车企加速建设软件团队,新势力则积极补强工程能力。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各具特色又互补共生的态势日益显著,这种竞合关系正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张涛认为,当前,汽车产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通过电池技术突破、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智能网联创新等,带动了万亿元级新增投资;在电池回收、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均在行业起到了领跑和示范作用。

在她看来,目前技术、成本、标准法规以及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都存在挑战。很多消费者仍把循环经济、再生材料与废旧物品、以次充好划上等号。目前车企的再生材料使用主要在供应商范围内进行探索,整体上游原材料行业向再生材料转型的过程仍较为缓慢。

绿色转型与企业经济效益是否会产生矛盾?张涛认为不会,两者反而是相辅相成。通常情况下,新技术萌发期规模较小时成本较高,而且品质、安全等方面的验证也需要更多投入,但随着规模效益逐渐增大,绿色转型的边际效益会持续释放。

如今,“出海”及全球化,已经逐渐是中国汽车企业追求的新目标,因此,在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法规和核算体系上也应适应新的变化。她谈到,动力电池碳足迹研究正在成为全球法规的新方向。

她在思考之后提出的思路是,建议研究出台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足迹国家标准,为行业提供清晰的指导。其次,探索建立碳足迹核算体系。构建统一的、能与国际碳足迹平台对接的、保证数据合规性的国家级动力电池碳足迹数字化平台,使各企业可以用真实、准确的原始数据计算碳足迹;认可企业利用绿电绿证交易等市场化工具达成的减碳成果,提高企业减碳积极性。此外,加强中欧间方法学交流和对接,推动与欧盟建立碳足迹管理互认,通过国际协调与合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