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陈赤平:打造差异化需求,助力电动汽车“出海”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所遭遇的种种挑战,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主委、长沙学院院长陈赤平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破解现实难题,包括瞄准有潜力的细分市场、满足海外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等路径,助力新能源汽车“出海”。同时,要通过持续的创新发展,实现技术主导、市场主导和产业链主导,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实现中国主导。
“出海”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不仅中国汽车出口已经连续2年保持世界第一,而且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但是,由于种种外来因素等原因,新能源汽车“出海”正在遭遇海外部分国家的关税壁垒、技术标准壁垒及保护主义等新的挑战。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业迎来了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陈赤平表示,目前,电动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主体,而电动汽车无论是产品性能、市场认可度,还是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在持续提升。陈赤平说,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竞争能力快速增强、全球化布局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具备了实现中国主导的良好基础,但同时又面临一些风险挑战。
当前,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尽管在很多领域的创新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短板,产业链控制能力不强,如数字化转型、软件生态规则,以及高端汽车芯片和传感器等精密制造环节仍存薄弱环节,产业链上游关键资源受制于人等。”陈赤平表示,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
他认为,对于我国电动汽车,西方遏制打压升级,进入国际市场门槛升高;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存在“内卷式”竞争;各国政策不确定性加强,非贸易壁垒风险加大等因素,都在制约着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在他看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既要坚持创新发展,也要从技术、市场和产业链等方面提升竞争力,逐步实现对电动汽车产业的主导。
主导是发展所需
时至今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小到大,已成为我国逐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动汽车的份额已远超插电混合动力、增程式车型。据公安部数据,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在全国汽车总量(3.53亿辆)中占比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七成。市场地位正日益凸显。
事实上,陈赤平近年来持续关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他主持的“中国主导电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政策研究”已经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电动汽车产业到目前发展非常迅速,规模很大,面对市场挑战,电动汽车产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实现技术主导、市场主导、产业链主导。”他说。
在陈赤平看来,要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技术主导,就需要探索依托新型举国体制,搭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推动电动汽车“三电”技术、车规级芯片、智能驾驶、车控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探索综合性政策运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动力,重点推动下一代前沿技术突破,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底层技术和基础创新能力,探索实现弯道超车的新路径;探索建立电动汽车的国际技术标准等。
他表示,要通过梯次化市场突破,实现市场主导,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本和创新资源向中国集聚;加速国际化市场布局,增强海外市场服务保障能力,推动海外发展协同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为引导。
“要通过创新型生态构建实现产业链主导,构建开放、包容、协同的创新型生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加强中国与欧洲、美洲的技术合作,以及在‘一带一路’国家中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布局等,通过产业政策优化增强国际认同。”陈赤平期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迈向全球市场,彰显中国制造的创新实力。
“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推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提升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对此,他认为,这是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