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郭坤宇:让AI成为补齐高校汽车人才教育的“新质力量”
参加2025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令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郭坤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参加政协会议联组会上,亲耳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每每提起,都让他感到心潮澎湃。他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在会议间隙,与记者谈起当前高校汽车人才教育的话题,他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在人工智能应用日益广泛的情况下,应在高校把人工智能纳入专业课程建设,更好地满足产业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他谈到,同时要发挥好高校自身资源优势,更好支持参与各类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提升产业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支持。
当前,从汽车产业到社会各个层面,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的热潮带来了新的冲击,自动驾驶、柔性生产、数字制造等也渗透到汽车产业的各个环节。面对来自汽车产业变革的人才新需求,高校人才教育仍是高层次人才供给的主渠道。而汽车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领域,更多呈现出交叉、复合、融合的态势。因此,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应这一人才需求的新态势,既要用好高校本身的教育资源,也要借助AI来赋能高等教育。
他表示,在高校,应把人工智能纳入课程建设,一方面,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尽可能多的专业都要强化AI教育,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作为高校学生个人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提升教师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另一方面,把AI放进汽车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这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他说,生成式AI工具已经触手可及,DeepSeek、豆包、Kimi之类的APP在用户手机里争奇斗艳。人们一面讨论着会不会被AI抢走工作,一面又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使用它,从写作到编程,从工作到学习,从生活到娱乐。不管人们对AI的态度是拥抱还是担忧,它的全方位渗透已经势不可挡。因此,高校教育也不能缺席。
在他看来,从高校教育角度看,无论将AI作为工具还是挑战,都意味着高校教育需要进化。2024年,教育部已经对加强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作出部署,高校也应该如此。他认为,从硬件角度看,AI 赋能教育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软件环境建设仍需加强。调查显示,有时候是设备有了,但因为没人用、没人教,AI资源就会闲置。因此,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进高校课程的步伐。
此外,他认为,如果能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教育,对于高校的汽车等专业人才培养会奠定更为广泛的基础。他提出,在中小学,可以定点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示范校,AI可以带来远程优质教育资源,打破物理阻隔,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奠定更为广泛的基础。
作为高校教师,郭坤宇也注意到,现阶段的AI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如AI幻觉带来的信息真实性问题,如果过于依赖AI,反而影响对学生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还有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等。因此,既要在技术层面强化防范并完善AI技术,为AI教育建立伦理框架,也要坚持教育的本质,不能让技术助力偏离“立德树人”的初心。
郭坤宇还提出,与此同时,也要大力提升教师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延伸和拓展人类大脑思维的边界和实验设备的局限,更好地为汽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