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新故事 | 长安汽车廖祥凝:以声为刃 驱动中国汽车强国梦

发布日期:2025-04-15· 中国汽车报网 张雅慧 编辑:齐萌
张雅慧 编辑:齐萌

图片

廖祥凝参加2024年重庆市五四调研青年座谈会时发言

2025年3月21日,长安汽车携手长安品牌、深蓝、阿维塔三大品牌亮相德国,在掀起欧洲新篇章的同时,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电动汽车的静谧美学。

主导这项技术的,是重庆长安汽车智能声学振动研究所经理廖祥凝,一个将“静谧”与“澎湃”完美融合的“声音魔术师”。从博士论文到量产车型,从实验室数据到国际标准,这位“90后”女科学家用十年时间,在汽车声学的方寸之间,书写了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强国答卷。

从实验室到产业前沿的追声者    

“我从小就喜欢跑车的声音,那种充满力量和速度的音浪,能让人激情澎湃!”廖祥凝的话语透着干练豪爽,而这份热爱,让她的职业生涯与“声音”较上了劲。

2017年,廖祥凝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毕业时,正值中国汽车产业转型阵痛期。面对外资品牌的技术壁垒,她放弃高薪,选择扎根“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庆,为自主品牌的崛起贡献一份力量。

如果说选择声学作为研究方向,是出于对汽车声浪的感性热爱,那么选择长安,则是她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理性判断。

“中国要有自己说了算的自主品牌,”廖祥凝的回答透着工科生的务实。只有拥有从研发创新到市场落地的完整产业链话语权,挣脱技术依附与决策掣肘,才能构建真正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生态。

随着中国进入“换道超车”阶段,用户对汽车声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自2012年起便致力于汽车声学振动及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的廖祥凝对此深有体会:“十年前,用户对汽车声音的诉求聚焦于降噪这类基础需求;如今,随着汽车创新技术的突破,车内声音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如按键特效音、分区音效以及不同模式下的声音效果等。这对声学研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加入长安后,廖祥凝围绕乘用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变革趋势,重点突破车体噪声分析与低噪声设计、动力传动系统高声品质调控、智能座舱强声体验主动控制等技术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打破技术垄断的“爆破手”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进程推进,汽车声学领域也迎来深刻变革。廖祥凝坦言:“软硬结合是声学发展的新趋势。例如,在标定测试、声音采集等方面,通过软硬件交叉融合实现技术升级。这倒逼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挑战自我,才能持续满足用户需求。”

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对自主品牌的情怀,廖祥凝率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过去豪车用户追求‘图书馆级静谧’,现在年轻人既要深海般的安静,又要赛道级的声浪——这是中国汽车人的新命题。”从UNI-V运动轿跑的排气声浪到深蓝L07的主动降噪功能,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她主导的技术突破。

“中国汽车要高端化,首先得让用户关上车门就能感受到品质。”为攻克轻量化车体带来的噪声难题,廖祥凝带领团队创新了车体噪声分析与低噪声设计技术。轻量化、低声灵敏度的新型车体结构,让阿维塔11的声质量指数优于同级车型8.7%。阿维塔11与启源E07车型分别荣获2023、2024年度中国“十佳低风噪车型”。在廖祥凝看来,每0.1分贝的优化,都是中国汽车与用户对话的诚意。

针对混动车型的电机啸叫与发动机介入声,她带领团队创新了动力传动系统高声品质调控技术,使蓝鲸HE1.5T发动机单位压缩比噪声优于同级国际产品3.2dB(A)。

在智能座舱领域,为了满足用户对于不同声音体验的需求,廖祥凝团队打造了私密声区、个性化运动感声浪等亮点体验,开发的长安CS75PLUS、UNI-V、深蓝S7、阿维塔11等系列乘用车声学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实用户对于汽车声音的追求一直存在,UNIT-V时代,排气声浪作为用户选配包,选配比例达到40%;到了深蓝L07时代,搭载主动降噪技术的静音舒适包选装率达到了70%,足以见得我们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是受用户喜爱的。”

图片

廖祥凝给外部嘉宾介绍长安汽车声学相关成果

廖祥凝介绍着自研成果,言语中成就感满满。“很有意思的是,在汽车作为基础代步工具时,没人会想到如今它可以有这么多有趣的设计,一方面用户的需求推动车企创新研发;另一方面车企研发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也拓宽了用户的眼界和选择,在这样双向反哺的循环中,促进了整个汽车产业声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如今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座舱声振体验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

为中国标准争夺“麦克风”      

积极拥抱新技术、新趋势,廖祥凝展现出了一名90后不畏困难的态度,“时代在进步,需要我们在熟悉的领域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

在多次参与行业交流论坛中,有一位专家的讲话给廖祥凝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汽车到今天大概发展了三代,他们上一代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那时候完全落后于国外市场,笨拙地摸索着从0-1的路径;到了他们那一代,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成熟的基础,从1-10,逐步走向汽车大国;到如今这一代,要做的是从10-100,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早日迈向汽车强国。”这段话让廖祥凝深受触动。青年一代的汽车人正是在这样的“精气神儿”鼓舞下,充满干劲,为造就汽车强国勇担重任。

在中国汽车站起来,到走出去的过程中,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正不断向世界展现中国制造的铿锵力量,以廖祥凝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人,也为中国标准接轨国际不断传播中国声音。

“标准背后是技术话语权。”廖祥凝指出,国际汽车声音标准长期由欧洲主导,但随着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中国正争取更多话语权。她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7项、行业及团体标准6项,多项中国微型客货车技术提案被WP.29采纳,为企业节约研发费用超1000万元。此外,廖祥凝多次在国际顶级会议(如ICSV、SAECCE)发表演讲,牵头建立长安汽车全球NVH验证体系,助力长安汽车多款车型成功出口海外,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汽车强国的坐标系中锚定人生    

图片

廖祥凝与项目团队成员在实验结束后合影

从博士毕业成为一名科研人员,再到今天成为一名经理,对廖祥凝来说,每一段经历都充满意义,但也同样富有挑战。

2023年,廖祥凝从科研人员转型为管理者,她坦言这是最具挑战的一年:“做科研与行政不同,解决技术难题与管理团队的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成为那个“拍板儿”的人后,廖祥凝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最难的时候也想过放弃,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每当这时候,廖祥凝会从经典中汲取力量,《毛泽东选集》是她最常看的书,从跨越时代的文字中感受、共鸣,总能让她生发出新的力量。汽车强国的矛盾,本质是用户无限需求与技术有限能力的对抗。“对于矛盾的认识要摆在明面上,要充分认识才能解决,不能畏惧困难,要勇于斗争,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冷静之后,廖祥凝依然是那个对汽车声学充满热情的带队人。每当他们跨过一道坎,完成一次挑战,看着自己参与设计制造的车型成功上市,受到用户的认可与欣赏,再苦再累都值得。这对廖祥凝团队来说,是痛并快乐的回忆。支撑他们坚持下来的,是初心、热血,是不怕苦难向前冲的心态,更是想要助力汽车强国梦的信仰与使命。

如今,廖祥凝的团队以青年为主,“整个团队80后占到70%,90后占到40%,是一个非常年轻化的团队,大家都有活力、有创意、有激情。长安汽车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健康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技术创新是出于兴趣,科研探讨更像是一场场头脑风暴。”

她认为,年轻一代的汽车人的任务,不是重复“师夷长技”的故事,而是让全球汽车工业的坐标系上,从此有了来自东方的基准点。

廖祥凝做到了,她也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能做到。面对行业“内卷”下年轻人的压力与无奈,她给出的建议充满“理工式浪漫”,找到国家战略、企业目标与个人兴趣的交集点,这个“三体问题”的解,就是中国汽车的星辰大海。

“不同时代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的使命,当下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以初心、热血和信仰,去建设好中国汽车强国这一伟大梦想。”廖祥凝以身示范,这或许就是对中国汽车强国梦最生动的注脚——以声为刃,以梦为马,在时代的声场中校准前进的波长。

从实验室的声学模型到联合国标准文件,从山城重庆的试车场到全球用户的驾驶舱,廖祥凝用十年青春证明:中国汽车强国的密码,藏在每个青年工程师对0.1分贝的执着里。当阿维塔11在欧洲街头静音驶过,当UNI-V的声浪在国际赛道回荡,相信世界听见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代中国青年用爱岗敬业谱写的时代强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