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盯上印度市场,一场关乎未来的战略豪赌?
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斯拉发布一季度财报,当季盈利同比下滑71%,并不理想。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虽然表态上一副云淡风轻,但却在暗暗发力布局印度市场。尽管前几年曾经因为种种原因退出印度,但这次,似乎是要志在必得。
寻找新的市场空间
当前,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市场,特斯拉的销量都出现了莫名的下滑。而此时,印度汽车市场却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2024年,印度乘用车销量达到了428万辆,稳坐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的宝座。并且,印度电动车渗透率仅5.59%,这意味着其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对于急于寻找新增长点的特斯拉来说,印度市场无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新大陆”。
从目前的全球汽车市场看,印度市场属于尚未发掘的“新空间”。按照特斯拉的设想,如果能在印度建立一座年产50万辆的工厂,其意义将不言而喻。既可以让特斯拉辐射东南亚、南亚市场,也可以利用印度相对更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政府为吸引外资而提供的丰厚补贴,从而使特斯拉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打造新的出口基地,进一步扩大市场销量和份额。
而且,特斯拉正大力推进“星链”Starlink卫星互联网在印度的落地。汽车业务作为特斯拉的核心,可与能源、科技板块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通过构建“硬件+服务”的生态闭环,特斯拉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体验,巩固其在全球可持续能源领域的话语权。“由此可见,特斯拉的目标不仅仅是销售汽车,更是要通过整合多领域业务,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可持续能源生态系统,引领未来能源和交通的发展潮流,而印度市场则是这盘宏大棋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棋子。”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夏晓峰表示。
当地政策的吸引力
对于特斯拉而言,印度市场正在散发着一种吸引力。
“这是因为,印度也希望特斯拉能够落户,并为特斯拉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认为,此前,印度为了推动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果不是因为落实不力,导致一些跨国车企接连撤出印度,特斯拉可能早几年就已经在印度落户了。
的确,印度的政策力度并不小。其中,“生产关联激励计划”尤为引人注目。该计划提出,对于投资超过5亿美元的电动车企业,印度政府将给予进口关税减免的优惠,关税税率从原本高得惊人的100%大幅降至15% 。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电动车企业的进口成本,使得特斯拉等企业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将产品引入印度市场。同时,印度还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贴,鼓励企业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解决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焦虑”,为电动车的普及奠定基础。
在2025年的预算案中,印度再次释放出对电动汽车的重大利好信号,取消了动力电池关键矿物的进口关税。这一决策对于电动车产业来说意义不凡,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其生产成本的降低直接关系到整车的价格和市场竞争力。印度通过取消关键矿物进口关税,为本土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成本优势,也让特斯拉在印度市场的本地化生产和运营更具可行性。
按照印度的计划,到2030年,使电动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3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全力推动电动车产业的发展。2024年4月以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等多个地区纷纷行动,为特斯拉提供土地选址等便利条件,一路开启政策绿灯,展现出印度政府对于吸引特斯拉投资建厂的强烈意向。
利弊互现值得深思
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对于特斯拉来说,也同样如此。
目前,尽管印度为吸引特斯拉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但与此同时,特斯拉仍面临着严峻的成本管控挑战。印度政策要求,特斯拉这样的车企要在5年内实现50%的本土化率,看似给了特斯拉本土化发展的缓冲时间,实则颇具难度。
行业内都知道,在电动车的核心零部件中,动力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目前印度本土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还无法满足特斯拉的需求,特斯拉只能依赖进口。而进口这些核心零部件,不仅需要支付高额的采购成本,还面临着汇率波动、运输风险等额外成本,这既推高了整车的生产成本,也难以实现印度提出的50%本土化的目标。
以特斯拉的Model 3车型为例,如果完全以进口方式进入印度市场,其售价将超过4万美元。这样的价格,对于印度本土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印度大多数汽车消费者的平均收入相对较低,对价格的敏感度极高,他们更倾向于购买价格亲民、较为廉价的小型车。因此,Model 3的价格在印度市场几乎没有多大竞争力。但如果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力,特斯拉就必须快速建立本地化供应链。然而,印度的零部件产业发展极为薄弱,约65%的电动车零部件都需要进口。这意味着特斯拉要在印度实现零部件的本地化供应,需要从零开始构建供应链体系,这当然不是几年内就能实现的。
此外,对于特斯拉纯电动车而言,印度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距离市场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需要特斯拉投入巨额资金去进行建设。
总体来看,特斯拉希望进入印度市场,印度也欢迎特斯拉,但是,特斯拉能否认真考察这一市场的利弊情况,以及监管存在的风险,目前不得而知。当然,无论是特斯拉还是第三方,也希望特斯拉能在印度复制“中国奇迹”,能否实现,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