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保隆科技张祖秋:在全球竞争中定义新角色
4月24日上午,记者与保隆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张祖秋约了一个深度访谈。
见到张祖秋时,他仍在展台接待客户,结束后匆匆赶来访谈,访谈尾声又去接待客户了。"这两天没离开过展台,一直在接待来保隆科技展台参观和洽谈的客户。" 谈及上海车展这两日的忙碌,他的语气里满是实干家的沉稳与热忱。
国外合作伙伴在保隆展台参观
这份扎根一线的专注,贯穿了整个采访——从战略布局到发展趋势,从产品布局到出海规划,张祖秋的回答始终带着对汽车产业的深刻洞察。
■在变革中锚定成长逻辑
作为从传统零部件起步的本土企业,保隆科技的发展脉络始终紧扣“顺应产业趋势+能力延伸”的双主线。
“企业一直要设立一个超越自己当下资源能力的新目标,然后去努力达到目标,这样企业才能不断成长。”张祖秋将其总结为“目标驱动型成长”——即通过设立超越当下资源能力的目标,倒逼技术与资源整合能力提升。
早期从气门嘴、排气管等传统业务积累的制造能力,成为保隆科技切入新兴领域的基石。
依托橡胶工艺拓展至空气弹簧,再到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张祖秋告诉记者:“虽然跨国巨头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发TPMS,1998年已开始上车。我们2002年立项,2004年开始有产品装车。但是这些年保隆科技快速追赶,通过自研与并购结合,目前将TPMS市占率做到全球第二、国内第一。”
保隆科技从基础传感器技术延伸至智能驾驶传感器,三目摄像头已配套20 多个车型,环视摄像头年装车量超500万只;基于底盘部件经验布局空气悬架系统,形成从无刷电机空压机、电控减振器到全主动悬架电液泵的全产品链。
当记者提及在传统业务与新业务的平衡时,张祖秋介绍,保隆科技构建了“现金牛+增长极”的生态:传统业务通过全球化布局(全球11个研发中心、9大生产园区、19家工厂)和成本优化保持竞争力,新业务聚焦智能驾驶、空气悬架等高附加值领域。他告诉记者:“我们研发投入持续保持8%左右,2025年计划新增200余名技术和工程人员,强化上述领域的技术储备。”
在全球布局策略上,保隆科技遵循“先海外后国内,再全球协同”路径。据悉,保隆科技早期起家是做海外业务的。通过多年服务海外客户积累质量与管理经验,2005年后在欧美设立制造基地,2023年位于匈牙利的欧洲制造中心一期启用,重点生产悬架产品以满足欧洲本地化配套需求。
■智能驾驶与空悬系统双轮驱动
“上海车展每两年一届,上海又是保隆科技的主场。今年我们不仅扩大了展台面积,还展出了近两年推动的所有新品”张祖秋告诉记者。
在此次上海车展上,保隆科技以智能驾驶传感器与空气悬架系统为核心展品,充分展现了技术落地与全球化布局的双重成果。
在智能驾驶领域,保隆以“差异化解决方案”破局:COB在线封装技术让环视摄像头实现国内领先的规模化应用;4D雷达推进定点,未来将与路面预瞄系统、智能悬架集成,形成“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的全栈能力。
当记者提及前不久工信部严管“智驾乱象”?对此,张祖秋认为,尽管当前ADAS市场存在过度宣传现象,但工信部的监管必将促进产业良性发展,AEB、高速NOA等ADAS功能对消费者是有价值的,它的渗透率会持续提升的。
张祖秋还向记者介绍了保隆科技与均联智行深化合作。他说:“双方整合传感器与智能座舱控制器,构建‘硬件 + 软件’协同方案,强化系统级竞争力。双方去年已有合作,此次签约进一步从三方面深化:产品端,均联智行的智能驾驶控制器与保隆科技的4D雷达、三目摄像头等传感器互补,组合形成完整解决方案;业务端,依托双方全球制造基地、研发中心及客户资源,实现产品、市场、供应链协同;未来还将在前置研发环节协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保隆科技的空气悬架系统已经走在全球化布局的进程中。据悉,公司已实现从半主动到全主动悬架的技术覆盖,零部件自制率高(如储气罐国内市占率第一),并在欧洲获得项目定点。匈牙利工厂的建设不仅降低物流成本,更实现对欧洲客户的快速响应。面对国际巨头,保隆采取“竞合策略”:与蒂森克虏伯倍登技术共享,吸收百年悬架技术经验,同时输出中国市场的智能化优势,形成“技术互补+成本优势”的全球竞争力。
■破局国际竞争的进阶之道
针对当前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张祖秋指出,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推动产业格局发生剧变,催生出智能底盘、辅助驾驶等增量市场,吸引众多新参与者涌入。这既是机遇,也意味着一场残酷的淘汰赛。
“无论是跨国供应商还是本土供应商,能在残酷淘汰赛中生存下来的,一定会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真正走出来。”他认为,本土企业的破局点在于“差异化能力”:一是聚焦细分领域做到全球前三,如保隆科技TPMS、储气罐等已建立壁垒;二是从单品供应商向系统方案提供商转型,通过技术整合创造额外价值;三是全球化布局需“接地气”,建立本地化研发、制造与管理团队,理解不同市场的技术标准与文化差异。“保隆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成为来自中国的跨国企业。”张祖秋说。
谈及本土企业成长为跨国企业的挑战,张祖秋强调三大关键点:其一,品牌认知的长期积累,保隆通过服务宝马、奔驰等国际客户,用十年时间证明质量稳定性;其二,技术合规体系建设,需满足欧盟功能安全、数据隐私等严苛标准;其三,文化整合能力,海外工厂推行“本地化管理 + 中国基因”,通过中国技术输出和高效率的输出,实现中外团队高效能协作。
从展台忙碌的身影到全球化布局的蓝图,张祖秋展现的不仅是保隆科技的进阶之路,更是中国零部件企业从本土走向世界的缩影。
当中国汽车产业迎来“换道超车”机遇,本土供应商正以“产品出海+能力出海”的双重姿态,在全球竞争中定义新的角色——从追赶者到规则参与者,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价值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