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的一些小感受
利用媒体日的2天时间看完上海车展,脚步匆匆。每家各有特色的展台让人感觉愉悦,参展企业们纷纷拿出旗下顶级产品与技术,向观众们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2025年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关税战打响了,汽车企业表面上波澜不惊,但零部件企业看起来似乎焦虑明显。记者在现场与他们交流能明确感受到他们内心的不安。上海车展之前,工信部接连发布了两个重磅文件,一个与动力电池有关,另一个与智能驾驶有关。在车展现场,记者看到智能驾驶的过度宣传明确的找不到了。
总体上,记者感觉,IT领域跨界进入汽车领域后,带来了一些新思想、新营销,引领了几届车展的舆论走向。在2025上海车展上,记者感觉到,IT汽车人新“玩法”的新鲜感消退后,汽车界逐渐回归原有的理性。
感受一:去流量重技术
“流量为王”,这是互联网兴起之后的新概念。这个理念认为,流量不仅代表了用户的关注度,还反映了用户的活跃度和忠诚度。一个平台或产品如果能够持续吸引用户关注,并保持用户的活跃度和忠诚度,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流量为王的理念进入汽车领域后,对汽车企业的市场宣传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往的北京、上海车展上,流量为王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次车展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去流量 重技术”。记者在各个展台参观,虽然也有模特站台,但不像以往那样仰仗模特吸引眼球。
由于工信部要求规范智驾宣传,不得过度宣传。在车展现场,记者也确实没有看到高阶智驾等字眼。在各个企业的发布会上,没有任何一家涉及违规字眼。
车企在宣传上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的技术实力,而非依赖流量明星或创始人IP。智能驾驶被重新定义为智能辅助驾驶,车企在宣传时更加严谨,强调其“辅助”作用,并更加重视安全性的宣传。例如,多家车企发布了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计划,旨在提升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度。这种回归展车本质的做法,有助于消费者更理性地看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
感受二:智能辅助驾驶本土化加速
以往人们提到智能驾驶,往往会提及特斯拉的AUTOPILOT或者FSD,因为智能辅助驾驶兴起于海外。在本届车展上,记者感受到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正在加速。Momenta、地平线、小马智行、华为等智能驾驶服务商都列出了一大堆合作伙伴名单,其中自主企业、外资企业都包含在内。
老牌的奔驰、宝马等汽车企业面对国内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智能辅助驾驶本土化的步伐。多家跨国车企在本次车展上展示了与中国本土供应链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方面的深度合作。例如,宝马、大众、日产、奥迪等国际知名品牌纷纷与中国本土的科技公司如阿里巴巴、DeepSeek、华为鸿蒙、地平线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和推广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还促进了本土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更加符合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
特斯拉的FSD落地中国之初,曾有媒体人测试其水平如何,结果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表现极差。本届车展的一个特点是,针对中国道路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本土化正在加速。中国道路状况复杂多变,驾驶习惯也具有独特性。记者注意到,本次车展上展示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普遍经过了针对中国市场的深度定制和优化,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道路环境和驾驶习惯,提供更加精准和可靠的辅助驾驶功能。
感受三:外资企业跟上中国电动化步伐
去年,丰田章男批评电动汽车的声音依然在耳边回荡。欧洲传统汽车势力抬头也是有目共睹。然而,2025上海车展上,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等全球著名汽车企业纷纷展出电动汽车,并且置于展台C位,展示出他们在中国市场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决心。
在本届车展上,奔驰重磅发布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在上海车展的亮相也是其全球首发。宝马推出中国专属车型BMW iX3L,但在现场,记者却对电动MINI JCW的印象更为深刻。
丰田汽车在车展现场不仅亮相铂智3X/bZ5/铂智7系列,更在宣传中强调由中国工程师主导研发,搭载鸿蒙座舱与Momenta智驾系统,CLTC续航超600公里,本土化率达87%。在产品介绍环节,丰田强调设立了RCE制度(中国首席工程师),赋予中国团队全生命周期开发权限,从设计到生产深度融合本土需求,甚至反向输出全球市场。
外资汽车企业不仅推出电动汽车,还展示了新的合作模式。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智能电动平台,奥迪与上汽推出“智己L7”,技术主导权向中方倾斜。奔驰与腾讯合作沉浸式导航,宝马与阿里开发AI智能体,车企通过跨界合作构建本土生态。
曾几何时,欧美日汽车巨头对电动汽车持保守态度,甚至对中国的电动化浪潮冷嘲热讽。然而,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奔驰、宝马、丰田等企业却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他们对电动化趋势的深刻反思与快速跟进。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剧变,更凸显了中国市场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引领地位。
感受四:国产供应链崛起
在以往的北京、上海车展上,虽然也有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参展,但他们的展台大多数偏于一隅。然而,本届车展,超过50家国内外知名零部件供应企业首次单独参展亮相,他们的展台不再处于不起眼的角落,很多更是与全球著名汽车企业紧挨着,成为“聚光灯下的新主角”,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国产供应链的崛起,也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的地位相称。
国产汽车供应链崛起,是全产业链的崛起,并而不是个别企业的独秀。中国汽车供应链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配套设备等各个环节均有布局。在全产业链崛起的过程中,也冒出了一些更加优秀的企业。公开资料显示,在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中国共有15家企业上榜,创下历史新高。
记者在现场能明显感受到国产汽车供应链正在崛起。我国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发展,正是我国汽车供应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全球领先,延锋、均胜电子、国轩高科等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也深耕细作,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Momenta、小马智行、地平线等企业吸引了大批的企业纷纷与他们合作。
感受五:飞行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可能是下一个重点
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成为本次车展的两大亮点。记者在多个展台看到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峰飞航空、小鹏汇天、广汽高域等企业展示了各自的eVTOL/飞行汽车产品。我国已发布低空经济政策,这些企业及时抓住政策带来的机遇,先行一步,这预示着低空出行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小鹏汽车在“玩”飞行汽车,这是很早以前许多人知道的事情,但小鹏也在研发人形机器人,许多人似乎并不了解。在本届车展上,小鹏汽车的人形机器人IRON首次亮相,凭借其仿生结构、22自由度灵巧双手及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展示了自然行走与交互能力。这些创新产品的出现,不仅拓宽了车企的竞争领域,也为未来出行方式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感受六: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届车展特设10万平方米的供应链展区,近50家国内外知名科技、半导体和芯片企业首次亮相,150余家成员单位的1200余款国产汽车芯片集中亮相。2025年以来,“端到端大模型”“AI定义汽车”“智驾平权”等行业热词,无不与芯片相关。
通过参观中国芯展台,记者感受到,国内的芯片企业正在崛起,他们也抓住了我国汽车发展电动化、智能化的机遇。
尽管2025上海车展表现出许多积极向上、令人乐观的情景,但挑战依然很严峻。智能化、电动化技术迭代加速,供应链企业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然而,国内供应链企业的资金实力普遍不强,跟上迭代步伐有些吃力。我国金融领域需要尽快解决为中小汽车供应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我国在电动汽车技术上取得领先优势,成就了我国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生产与消费国家的地位,通过本次车展,记者也看到外资汽车企业虽然在传统汽车技术上有优势,但在其他领域正在试图补短板。而自主汽车企业在传统汽车技术上与外资仍有差距,这对自主汽车企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