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频发引焦虑!智驾险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发布日期:2025-05-06· 中国汽车报网 郝文丽 编辑:齐萌
郝文丽 编辑:齐萌

图片

随着汽车智能化进程的加速,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在提升驾驶便利性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事故责任界定和风险保障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智驾险应运而生。

近日,剧透很久的小鹏智能辅助驾驶服务正式上线,为使用小鹏AI智能辅助驾驶的车主提供“智驾险”保障。同时,小鹏汽车还宣布,这次推出的智驾险是行业唯一提供NGP退出后5秒内仍可享受权益的产品。小鹏此次推出的低价、高保障的智驾险,为用户吃下“定心丸”,也让智驾险这一新兴保险品类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车企押宝“智驾险”新赛道    

在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加速、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车企与保险公司敏锐捕捉行业痛点,纷纷锚定智能驾驶保险这一赛道。

以小鹏“智驾险”为例,定价仅每年239元,车主便能享受诸多权益。从保障额度看,最高可获100万元赔付,为事故损失兜底。而且覆盖范围极广,行车场景中的导航辅助驾驶NGP、车道巡航辅助LCC,以及泊车场景里的智能泊车APA等常用功能都被纳入其中,无论是日常通勤、高速行驶,还是停车入位,都有保障。同时,赔付不限次数,一年内多次事故均可理赔,并且小鹏全车系、新老车主均可购买,不受车型与购买时间限制 。

此外,还有最受关注的“NGP退出后5秒权益延续”,对此,业内专家认为,驾驶员平均反应时间为3秒,5秒窗口可覆盖95%的紧急接管场景。例如,在高速NGP退出后,系统会持续监测车辆轨迹,若发生车道偏离或碰撞风险,安心服务将启动补偿流程。

华为在智能驾驶保险方面也早就开始布局。从去年11月起,鸿蒙智行旗下众多车型在购车时会赠送价值4000元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保障时长为12个月。其保障额度相当高,提供至高300万或500万的保障,同样涵盖行车和泊车的六大场景,让车主在享受智能驾驶带来便利的同时,拥有高额的安全保障后盾。

小米虽未正式推出智驾险,但也已透露相关计划。可以预见,小米的智驾险服务也将为其用户提供相应保障,助力降低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的风险与担忧,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在其用户群体中的普及与应用 。

保险行业也积极参与其中。平安保险针对智能驾驶推出特定保险产品,将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的运行状态、使用频率等纳入风险评估体系,为车主提供个性化的保险方案。在理赔方面,优化流程,针对智能驾驶事故的特殊性,快速定损理赔,保障车主权益。而人保财险则与部分车企合作,研发基于车联网数据的保险产品,通过实时监测车辆行驶数据,如速度、急刹车次数等,更精准地评估风险,为智能驾驶安全保驾护航。

不同主体推出的智能驾驶保险服务,从不同维度满足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安全保障的需求,推动着汽车智驾稳健发展。

图片

从“技术内卷”到“用户体验”的综合较量    

车车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直言,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其在交通事故中的保险赔偿判定问题成为困扰汽车产业和保险行业的痛点,现行的法律法规和保险条款大多基于传统汽车制定,难以适应智能网联汽车的复杂场景。因而,智驾险正逐渐成为智能驾驶普及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

从技术层面来看,尽管智能驾驶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可硬件故障、软件漏洞、数据安全隐患等问题依旧如影随形。比如传感器可能因外界环境干扰出现数据偏差,软件算法也可能在复杂路况下误判,这些潜在风险一旦引发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而传统车险在应对这类新兴风险时显得力不从心,智驾险的诞生正好填补了这一保障空白,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潜在风险兜底。

责任界定的复杂性也使得智驾险成为刚需。随着智能驾驶等级提升,驾驶责任主体逐渐模糊。2023年末,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的通知明确,自动驾驶车辆事故主要责任归于试点使用主体。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到底是驾驶员操作失误,还是智驾系统故障导致事故,很难快速判定。智驾险通过精细条款设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事故发生后的责任与赔偿问题,让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不再忧心责任归属。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智驾险极大地提升了其使用智能驾驶功能的信心。许多消费者因担心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对相关功能持观望态度。智驾险的出现,让消费者在享受便捷智驾体验时,即便发生意外,也能得到高额赔付,有效减轻经济负担,促使更多人愿意尝试并习惯使用智能驾驶。

汽车产业分析师张明强调,智能驾驶技术的竞争已从单纯的性能比拼,转向用户体验与服务保障的综合较量。智驾险不仅是一份保障,更是车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筹码。推出智驾险,意味着车企主动承担起智驾安全责任,展现出对自身技术的底气,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图片

便宜、速赔、不扯皮,理想智驾险长这样?    

近来,由于智驾相关的交通事故登上热搜,监管部门重拳出击,智能驾驶可谓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此背景下,智驾险的推出,是昙花一现的营销噱头还是顺应需求的大势所趋?而消费者更需要什么样的智驾险呢?

保险精算师李华指出,智能驾驶场景下,车辆行驶数据的复杂性远超传统驾驶,事故风险概率与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智驾险的出现,能够通过专业精算模型,将智驾功能使用频率、路况数据等纳入费率计算体系,让保险产品更精准匹配风险,这是行业风险管理的必然趋势。

现行的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法律规定,仅达到L3级以上驾驶自动化的车辆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如深圳、北京、武汉及香港等地的相关条例均只将L3级以上自动驾驶汽车作为规制对象。而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自动驾驶将逐步落地。

而张磊则透露,目前,保险行业对智能网联汽车持积极态度。保险行业一致性认为,未来车险的产品形态将发生改变,当车主切换到自动驾驶模式时,保险责任将会从车主转移到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制造商或智能驾驶技术公司,车企将成为车险的投保方。因此,监管、保险公司、保险科技公司、新能源车企等多方都在积极研发新能源智能汽车的专属产品。

从消费者需求来看,理想的智驾险应兼具高性价比、全面保障与便捷服务。首先,保费需贴近大众承受能力,以低门槛价格降低使用智驾功能的成本顾虑,让普通车主也能轻松获得保障。同时,保障范围要覆盖全场景,无论是高速路段的领航辅助,还是复杂环境下的自动泊车,甚至是突发的软件故障引发的事故,都应纳入赔付范畴。

理赔流程的简化也至关重要,消费者希望在事故发生后,无需繁琐的手续和漫长的等待,就能快速获得赔偿。此外,清晰明确的责任界定条款必不可少。智能驾驶事故责任划分复杂,消费者需要智驾险能预先约定不同场景下的责任归属,避免出现事故后与车企、保险公司之间的推诿扯皮。

最后,智驾险还应具备灵活的定制化选项,车主可根据自身驾驶习惯、用车频率等,自由选择保障方案,真正满足个性化需求,让智驾险成为消费者安心享受智能驾驶技术的可靠后盾。

在智能驾驶与安全保障的双向奔赴中,智驾险绝非短暂的行业注脚,而是开启未来出行的“安全密钥”。当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同频共振,智驾险终将成为守护智能出行的坚实防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