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出手,隐藏式车门内把手有了“紧箍咒”
针对近年来隐藏式车门把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工信部开始出手整顿。
5月8日,工信部宣布,根据标准化工作的总体安排,现将申请立项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予以公示,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7日,公众可在此期间向工信部反馈意见。该标准将填补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监管空白。
■存在潜在逃生风险
隐藏式车门把手,以其别具一格的外观与智能化特性,为汽车增添了科技与时尚的色彩。在车门闭合状态下,它巧妙地隐匿于车身之中,呈现出一种和谐流畅的美学效果。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得到广泛应用。不过,遗憾的是,这种设计也暴露出不少安全隐患及使用上的不便。
目前,隐藏式车门把手存在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问题,同时带来了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例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虽然车企宣传隐藏式门把手内置传感器,在撞击时会自动弹出解锁,但实际情况显示这一功能并非绝对可靠。事实上,国内外因隐藏式车门把手导致的惨剧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19年2月,佛罗里达州一位48岁的麻醉师Omar Awan驾驶特斯拉Model S时发生车祸,但当救援人员试图打开车门时,却发现车门无法打开,Omar Awan最终因车内起火而身亡。之后特斯拉被起诉,成为全球首例因隐藏式车门把手而导致车内死亡的案例。
国内同样发生了不止一起涉及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汽车事故。去年4月,一辆问界M7追尾后起火,因隐藏式车门把手无法打开,导致车内3人被困并烧死,这一事件激起了国内对车门把手设计问题的广泛关注。今年3月,一辆小米SU7发生高速碰撞事故并起火,有声音称事发后“车门锁死无法打开”,而该车采用的是半隐藏式门把手。
很多网友认为,隐藏式车门把手好处不多,带来的弊端却是致命的,称得上是汽车发展史上最反人类的设计之一。相较之下,经过几十年市场检验的传统机械车门把手在紧急时刻表现出更高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面对消费者的吐槽,今年两会期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隐藏式门把手的初衷是优化风阻和造型,但我们必须承认它在用户体验上存在不足。”目前小鹏主流车型采用“弹出式隐藏门把手”。
在今年5月5日的一场发布会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还对隐藏式车门把手作出评价,直指隐藏式车门把手“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电打不开”,并称“我们长城并没被那个隐藏把手带歪”。他还表示,隐藏式车门把手惟一作用是减少风阻,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聚焦科技到安全优先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旨在解决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隐患。
国外暂无与上述标准相关的标准。国内与汽车门把手相关的标准有QC/T 988-2014《汽车车外门拉手》、QCT1211-2024《乘用车车门内开拉手总成》,其对门把手的耐久、强度、耐高低温、耐振动、耐腐蚀等进行了技术要求。但是随着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应用,暂无标准对其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进行技术要求。
而今,新标准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其适用于 M1 类、N1 类汽车和多用途货车的车门把手,其他车辆车门把手参照执行。
工信部指出,新标准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事实上,除了隐藏式车门把手外,自小米SU7事故引发广泛关注后,工信部频频出手,聚焦安全。例如,今年4月初,工信部发布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动力电池在一些场景中“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这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同月,工信部整顿智驾乱象,车企宣传纷纷从“高阶智驾”回归“辅助驾驶”。而今,随着《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推进,汽车车门把手也有望从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