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汽车加速布局国际市场的底层逻辑
近日,比亚迪、长城、奇瑞、小鹏、广汽、长安等在内的多家车企,对海外市场的热情持续高涨,布局动作相当频繁,这背后逻辑是什么?
■加速全球化战略
从人头攒动的上海车展现场,到车企高层在发布会上频频提及的“全球化战略”,到行业论坛中专家们深度剖析的出海路径,中国汽车品牌处在必须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
5月14日,泰国总理佩通坦会见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祝贺长安汽车罗勇工厂投产。
5月12日,开阳实验室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安徽芜湖签约,标志着奇瑞全球开源计划首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地。
几乎同一时间,小鹏汽车宣布进入意大利市场。2025年米兰设计周上,小鹏汽车成为首批登陆米兰设计周的中国新势力车企。在活动现场,小鹏汽车正式官宣了其于意大利的品牌上市,此举标志着小鹏汽车全球化战略再落关键一子。小鹏汽车方面表示,随着意大利正式纳入商业版图,其几乎覆盖了整个南欧市场,并已成功进驻欧洲十余国。
5月12日,巴西总统卢拉来华访问期间,与广汽国际总经理卫海岗在北京进行会面交流。双方就广汽品牌进入巴西的阶段性成果、广汽在巴西市场的发展规划、推动中巴绿色出行产业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在与卢拉总统的会谈中,广汽集团明确了在巴西进行本地化生产的计划。
上海车展期间,长城汽车发布了全新品牌标识“ONE GWM”,标志着企业全球化发展迈入新阶段。长城全球化布局不仅聚焦产品出口,更围绕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与服务的生态体系输出。上汽集团也发布海外战略3.0——“Glocal 战略”。未来3年将打造17款全新海外车型,搭载全新HEV混合动力系统的车型覆盖全球主流细分市场,并将全球市场分区,欧洲筹建工程中心,东南亚筹建KD工厂,非洲以埃及、摩洛哥、南非为支点联动发展。
此外,4月初,比亚迪在瑞士举办品牌上市发布会,正式进入瑞士市场。比亚迪在当地推出的首批车型包括海豹(BYD SEAL)、海狮07EV(BYD SEALION 7)和宋PLUS DM-i(SEAL U DM-i),覆盖了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两种动力模式。
■走向国际舞台
当前,中国车企对出海持积极且重视的态度,但与以往的出口不同,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更重视国际化战略。
密切跟踪、深入研究汽车出海领域多年的Yole Group汽车半导体首席分析师杨宇介绍,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链不是在出海,就是在出海的路上。不仅车企要出海,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要出海,甚至连很多服务汽车产业链的公司也跟着要出海。
一方面,中国车企希望通过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和发展,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中国汽车品牌的良好形象。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腾势品牌也于2025年4月正式进入欧洲,加速业务国际化进程,让比亚迪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知。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车企希望通过出海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与其他品牌竞争。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认为,中国汽车在质量管控、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及产品迭代速度等维度已形成显著优势,不仅能在海外市场充分彰显品牌竞争力,更将为全球汽车产业注入全新增长动能。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也指出,中国汽车出海是要与海外合作伙伴共享合作成果,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推动本地化发展。奇瑞就凭借技术优势复活了西班牙埃布罗品牌,通过打造多元化品牌矩阵等方式,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践行着共赢的全球化战略。
■呈现多元化特征
今年两会期间,尹同跃就曾表示中国汽车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呼吁更多中国车企“走出去”,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解决方案,面对全球市场挑战,要依靠自身实力、科技创新和拼搏精神来应对。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新能源汽车出海充满自信,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品、技术以及产业链方面领先3~5年,只有开放创新,才能让世界感受好的产品,才能共同发展。
诚然,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浪潮下,中国车企的海外战略布局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通过本地化生产建立海外工厂,实现供应链本地化;产品定制投放适配不同市场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渠道网络搭建深化品牌渗透,提升服务响应效率;技术合作与研发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产品创新升级。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则指出,中国汽车出海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长空间依然巨大。他强调做生意应真诚,这种理念也贯穿于长城汽车的战略决策、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中。他认为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把车做好,通过重投入做研发来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在海外市场获得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