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吉利、长城年报:横向对比人效、组织和薪酬变化

发布日期:2025-05-16· 中国汽车HRD 编辑:薛亚培
编辑:薛亚培

家家手握独家 “杀手锏”,家家也有本难念的经。

2024年的中国汽车江湖,谁在闷声发大财?谁家降本增效成果最好?

随着比亚迪、吉利、长城年报的出炉,答案逐渐浮出水面。八大盈利车企瓜分1298.7亿元利润总额的蛋糕,比亚迪以496.8亿元(占比高达38.3%)的傲人成绩稳坐头把交椅,吉利(利润总额为184亿元人民币,占比14.2%)、长城(142.8亿元人民币,占比11.0%)跟随其后,三家巨头联手切走六成利润(63.4%),合计823.7亿元。

图片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企业年报

全产业链王者比亚迪、多品牌创新先锋吉利、越野差异化高手长城,每家都手握独家 “杀手锏”。但光鲜数据背后,它们也各有难念的经。这些汽车巨头的的故事,不仅是企业个体的沉浮,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的突围与探索,本文试图从人效、组织和薪酬等角度,探析这些汽车巨头背后的发展密码与未来挑战。

比亚迪:

百万用工帝国与12万研发天团背后的困局

2024年比亚迪以427.2万辆的批发销量力压上汽集团,终结其长达18年的销冠神话,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合资主导时代迈向自主品牌全面崛起的新纪元。
营收方面,比亚迪全年高达7771.0亿元,同比增长29%,首次超越特斯拉的7022.7亿元(976.9亿美元);利润总额上,比亚迪更是独占鳌头,占据上述盈利车企利润总额的近四成。(注:文中提及的比亚迪所有财务数据均为全部业务数据,其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为79.45%。)

图片

图片

本文特斯拉数据均按照1美元=7.1888元人民币计算

在出海方面,比亚迪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自2023年加速高端化与全球化布局后,2024年其整车出口量飙升至43.3万辆,同比增长71.8%,增速领跑中国汽车品牌。海外市场贡献营收2219亿元,占比达28.5%。海外单车毛利率更是高达28.87%,显著高于国内业务的22.31%。
尽管比亚迪销量与营收持续增长,但增速却明显放缓:销量增速为41.3%,远低于零跑的103.8%和赛力斯的182.9%;营收增速为29.0%,也不及吉利的34%、小鹏的33.2%、零跑的92.1%以及赛力斯的305%。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利润总额增速低于销量增速,比亚迪的盈利能力亟待提升。与特斯拉相比,比亚迪虽然销量已双倍于对手,但利润总额与利润率却均低于对手,比亚迪6.4%的利润率显著低于特斯拉10.2%的利润率。对比丰田约2377亿元人民币的税后利润,差距更是明显。这意味比亚迪虽在规模上占据优势,但在盈利质量与效率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亟需优化经营策略、挖掘利润增长点。

图片

比亚迪的高端化进程仍需加快步伐。过去三年,其单车收入持续下滑,从17.38万元、15.95万元降至14.45万元。尽管推出腾势、仰望、方程豹等高端品牌,但全年19.6万台的销量,在总销量中占比仅4.6%。对比均价30万左右的理想汽车去年单月超4万辆的成绩,比亚迪的高端化故事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中低端之王” 的标签依然深刻。
在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与“垂直整合+全产业链自研” 模式驱动下,比亚迪用工规模呈现出惊人的扩张态势。2024年,比亚迪新增员工26.5万人(生产人员新增23.8万人,研发人员新增1.9万人,销售人员新增0.8万人),达到96.89万人,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首个百万级用工企业,是大众(67.9万)的1.4倍,丰田(38.4万)的2.5倍,且超过特斯拉、福特、通用的总和(12.6+17.1+16.2=45.9万)的2倍;从国内来看,比亚迪员工数超过上汽+吉利+长城+理想+小鹏+零跑+蔚来+赛力斯总和的2倍。

图片

图片

2024年,比亚迪的人员增幅大于利润和营收增幅,暴露出人员增长过快,企业存在人员冗余、效率低下的问题。

图片

诚然,庞大的用工规模给比亚迪带来人效挑战:比亚迪的人均营收仅为92.9万元/人,同比下降1.7%;人均销量为5.1辆/人,同比增加7.6%;人均利润5.9万元/人,同比微增1.5%,人效在车企中处于垫底水平。比亚迪96.89万员工中78.8%从事低附加值业务,稀释整体人效。薪酬方面,比亚迪的人均薪酬14.6万元/人也低于吉利的20.1万元/人和长城的18.0万元/人。其销售人员的人均薪酬17.9万元/人低于传统车企中长安的42.3万元/人和长城的38.1万元/人。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全球车企裁员潮的背景下,比亚迪展现出强大的社会担当。96.89万个就业岗位、13701家供应链合作伙伴、510亿元国内纳税额(超出归母净利润百亿),这些数字彰显着比亚迪作为行业龙头的社会责任与贡献。

研发领域,比亚迪展现出舍我其谁的魄力。全年研发投入542亿元(同比增长35.7%),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1334.8亿元,连续13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比亚迪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也在攀升,去年达到7%,超过了小米集团的6.6%,向国内大厂看齐。

比亚迪研发人员的人均薪酬28.3万元/人,高于传统车企中长安的17.1万元/人和长城的13.1万元/人,体现了对研发的高度重视与投入。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也带来丰厚回报,比亚迪2024年电池外供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120%),自研刀片电池、IGBT芯片降低成本30%。

图片

研发人均薪酬=(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期末.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期末.研发员工人数+期初.研发员工人数)/2];薪酬不代表员工的税前工资,包括工资、奖金、保险、公积金、职工教育费等

2024年比亚迪12.16万研发人员数量位居全球车企之首,较上年增长18.2%,首次超过华为的11.3万人,相当于所有中国新势力车企(理想/小鹏/蔚来/零跑/赛力斯)研发人员总和的3.5倍。比亚迪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博士、硕士学历研发人员分别以51.45%和21.66%的增幅快速增长。

图片

在智能化研发上,比亚迪仍需奋起直追。尽管全系标配高速NOA(自动领航)展现出普及化优势,但更高阶的城市NOA的落地速度仍落后于头部玩家。在新能源市场增速放缓、智能化竞争升级的当下,面对华为全栈自研方案与新势力车企的先发优势,比亚迪如何在技术迭代与用户体验上实现突破,将决定其能否延续电动化时代的辉煌。
站在百万用工的新起点,未来三年,将是验证其管理能力与战略野心匹配度的关键期。如何优化人才组织体系、提升运营效率、突破高端化与智能化瓶颈,将决定比亚迪能否实现从 “中国制造” 到“全球智造”的跨越,续写自己的传奇篇章。

吉利:

人效指标飘红,重回发展快车道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堪称“红海搏杀”,而吉利却在这片浪潮中实现向新能源与高端化的转型,以各指标飘红的优异成绩,宣告自己重回发展快车道。
在销量方面,吉利2024年销量达217.7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9.1%。其中,新能源板块表现尤为抢眼,新能源销量占比接近50%,累计超88.8万辆的新能源销量,同比激增92%,总量跃居中国第二。这一成绩超越众多新势力车企,标志着吉利成功实现从燃油车依赖向新能源驱动的关键转型。桂生悦透露,2024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新能源板块已经开始实现全面盈利,新能源转型取得初步成功。

在海外市场,吉利出口41.45万辆,同比增长57%,尽管落后于奇瑞的114.5万辆,但奇瑞出口增速已从2023年的47%放缓至21.4%,反观吉利,若能保持当前增速,未来五年极有可能缩小差距。吉利依托多品牌矩阵(吉利、领克、极氪、沃尔沃、极星),实现差异化市场覆盖,随着其在欧洲和中东高端化布局进入收获期,单车利润与品牌溢价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

销量助推了营收的增长,吉利2024年营收达240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4%,增速超越比亚迪的29.0%与长城的16.7%。利润总额高达184.0亿元,同比增长271.8%,即便扣除出售附属公司Aurobay Holding的92.6亿元收益,扣非净利润 85亿元也实现翻倍,充分展现主营业务的强劲盈利能力。7.7%的利润率高于长城的 7.1%和比亚迪的6.4%,这得益于新能源销量激增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高价值车型(如极氪、领克)占比提升,反映其“电动化+高端化+全球化”的阶段性成果。

吉利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藏着其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密码——人效提升。吉利以相对较少的人力资源——6.4万人(仅为比亚迪的6.6%,比长城少2.1万人,比蔚来多1.8万人),就实现了较好的经营业绩。

吉利人效的突出表现为:人均营收387.5万元/人,高于长城的241.6万元/人,同比增长18.4%;人均销量35.1辆/人,同比增长14.0%,创历史新高,是长城的2.4倍,仅次于长安;人均利润29.7万元/人,与理想汽车相当。

图片

本文人均创收=营业收入/[(期末.员工人数+期初.员工人数)/2];人均销量=总销量/[(期末.员工人数+期初.员工人数)/2];人均利润=利润总额/[(期末.员工人数+期初.员工人数)/2]

吉利人工成本利润率达147.8%,相当于每1元人力成本能创造1.48元利润,大幅领先长城的95%。在人事费用率控制方面,吉利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将人事费用率从2022年的5.9%优化至2024年的5.2%,显著优于长城的7.4%和比亚迪的15.7%。

图片

本文总人工成本=(本年应付职工薪酬期末额-本年应付职工薪酬期初额)+本年度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包括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养老保险、待业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和支付给职工的住房困难补助等

吉利的人效表现非常出色,是如何实现的?

首先,吉利对员工的增长及人工成本总额进行策略性控制。从2021年到2024年的几年间,吉利员工总数缓慢增长,增幅在1万左右或以下,不仅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还通过合理的人员结构调整,促进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同期,人工成本总额增速持续低于营收增速,表现其人力投入的高效性——每单位人力成本投入能带来超单位的营收增长。

图片

具体来看,吉利人均利润同比飙升228.5%,远超人均营收18.4%的增幅,体现出极强的成本控制与利润转化能力,员工创利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人均营收增幅(18.4%)与人工成本总额增幅(20.4%)基本匹配,说明企业在扩大收入规模的同时,人工成本投入理性可控。人工成本总额增幅(20.4%)>人数增幅(5.6%),成本增长主要来自人均薪酬提升(6.4%)而非单纯扩招。人数同比增幅仅5.6%,远低于人均利润和营收增幅,表明吉利无需依赖大规模招人即可实现增长,人均产出(营收 / 利润)的提升是核心驱动力。吉利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实现了人均利润增幅>人均营收增幅>人工成本总额增幅>人数增幅,展现了较强的人效管理水平。

但人均薪酬增幅(6.4%)显著低于人均利润增幅(228.5%),也低于人均营收增幅(18.4%),可能导致利润高速增长但薪酬未同步提升,易引发 “企业赚得多、员工拿得少” 的认知偏差,影响团队士气,可能导致一些人才流失。

图片

其次,整合与管理的全面升级。吉利发布“台州宣言”,聚焦主业,实现降本增效。通过一系列战略性整合,极氪与领克合并、吉利银河独立,不仅提升了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整体利润,还为市场推广提供更有力支持。安聪慧曾提到,极氪科技集团在整合后的一年内,预计研发投入节省10%-20%,研发费用率从11%降到6%,依托吉利控股集团的大制造体系,材料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也得以进一步规模化,BOM成本预计降低3%以上。

此外,吉利2024年在费用控制与研发投入上表现良好,通过合理策略平衡成本与发展,优化财务结构。2024年吉利的销售费用率为5.5%,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行政费用率为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同比降至4.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在研发投入上,吉利既保持战略定力,又灵活调整策略。2024年研发投入104.2亿元,其研发资本化率达48.91%,将半数研发投入资本化,有效降低了当期费用压力,使公司的财务报表在短期内看起来更具稳定性和盈利能力。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又优化了财务结构,体现了吉利在成本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智慧。

吉利的人效变高了,人均薪酬也更高了。比亚迪、吉利和长城三家中,吉利的人均薪酬最高,达20.1万元/人,同比增长6.4%,高于长城的18万元/人和比亚迪的14.6万元/人,践行 “高投入高回报” 策略。

图片

比亚迪/长城人均薪酬=(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期末.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期末.员工人数+期初.员工人数)/2];吉利人均薪酬=员工成本(包括董事酬金)/[(期末.员工人数+期初.员工人数)/2];薪酬不代表员工的税前工资,包括工资、奖金、保险、公积金、职工教育费等


在销售与研发领域,吉利同样不遗余力。在销售领域,5.5%的销售费用率高于一众传统车企,彰显对市场开拓的重视,通过加大市场推广和营销投入,吉利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研发领域,研发投入逐年攀升,2024年首次超过百亿,104.2亿元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3.4%,让技术授权收入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财报显示,仅在去年上半年,吉利围绕着技术授权带来的直接营业收入就达到198.25亿元,占据非整车业务的18.5%。


图片

2024年的吉利,成功探索出一条兼顾投入与效率的发展路径。通过战略聚焦、组织重构、人才升级,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实现高质量增长。

长城:

销量微增利润暴增83%,藏着什么增长密码?

在汽车市场价格战硝烟弥漫、众多车企为抢占份额不惜牺牲利润的当下,长城却凭借着独特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稳健之路。

这家以“利润红线”为生存准则的车企,不仅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独善其身”,更用亮眼的财务数据,重新定义了传统车企在变革时代的生存法则。“销量哪怕跌落前十也不怕,不去追求没有意义的销量”,在魏建军看来,盲目追求销量排名而牺牲利润,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对利润的执着坚守,让长城在2024年电动车企业普遍亏损的困境中,始终保持清醒。

在利润至上的战略指引下,长城2024年的业绩呈现出独特的增长曲线:销量仅微增0.37%,达到123.5万辆;营收却增长16.7%,达2202亿元;利润总额142.8亿元,同比增长82.6%。利润率和利润总额增速双双跑赢比亚迪,扣非净利润高达97.4亿元,高于吉利,同比增长101.4%,展现出强大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

图片

这份高利润的成绩单背后,隐藏着长城的四大核心竞争力:

一是产品结构优化、毛利润较高。2024年,长城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成效显著。通过聚焦高端化与差异化,20万以上车型销量增长至39.96万辆,同比增长37.13%,带动单车平均收入提升至16.38万元,较上年增加2.24万元,单车净利润也提升至1.03万元。近年来,长城毛利润持续攀升,2024年达394亿,毛利润率为19.5%,创历史新高,超越比亚迪的19.4% 和吉利的15.9%,在行业中名列前茅。

2024年,长城员工总数微增3.0%至8.49万人,其中销售人员增长60.5%,达到6189人,占比7.3%,高于比亚迪和吉利,凸显对销售板块的重视。这一调整与长城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的战略紧密相关,通过加强销售端的力量,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和海外市场的销售转化能力。

二是海外市场厚积薄发。当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时,长城早已提前布局海外市场,如今正迎来收获期。2024年长城国内销量下滑超10%,海外销量却同比增长44.61%至45.41万辆,占全年总销量的36.8%,海外业务贡献了近四成毛利润。

三是技术研发的长期深耕。长城对研发的重视一以贯之。截止去年底,2.3万名研发人员占比高达27.4%(高于比亚迪和吉利),连续3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近五年累积投入478.8亿元,在国内车企中仅次于比亚迪和上汽。

图片

长城构建起 “混动+纯电+氢能” 三轨并行的技术路线,打造的九州超算中心算力达5EFLOPS,支撑智能化发展。Coffee Pilot Ultra 智驾系统覆盖ADC2.0、3.0和4.0三大平台,未来还计划在10万元级产品上实现无图高速NOA。以氢能领域为例,长城早在多年前就布局氢能技术研发,其自主研发的氢能发动机已取得多项关键突破,长城深厚的技术储备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使其在混动和氢能领域具备后发优势。

四是在人工成本控制和人员结构优化方面有较强优势。在人效层面,人均利润同比增幅达85.2%,远高于人均营收增幅(18.4%),说明长城在成本管控、产品溢价或规模化效应上成效显著。人均营收增幅(18.4%)>人均薪酬增幅(6.5%),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即每单位薪酬带来的营收)提升,说明长城 “花钱效率” 较高。人工成本总额增幅(5.0%)>人数增幅(3.0%),说明长城人工成本增长主要来自现有员工薪酬提升(而非单纯扩招)。长城通过极致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在人均利润、人均营收、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总额、人数的增长层级上实现了黄金人效结构,是汽车行业“效率驱动型”先锋。

图片

在一片向好的形势下,新能源转型成为横亘在长城面前的一道难题。2024年,其新能源销量32.2万辆,同比增长25.65%,但占总销量的比例仅26.2%,远低于行业平均的新能源渗透率。作为传统车企,长城既没有像极氪、智己这样的新能源明星品牌,也未能像比亚迪那样果断停产燃油车、全力转型。旗下纯电品牌欧拉几经调整,高端纯电品牌沙龙更是进展缓慢,首款车型 “机甲龙” 至今未能落地。错失第一波纯电机遇后,长城在新能源赛道的突围之路依然充满挑战。

总体而言,长城用2024年的业绩诠释了坚守利润的价值,其在产品结构优化、海外市场拓展、研发投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但在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如何平衡利润与增长、坚守与变革,将是长城未来必须解答的关键命题。

附三家车企经营情况、人员效率、人均薪酬等情况(由中汽人制表,数据来源于企业年报):

经营指标:

图片

人员情况:

图片

人员效率:

图片

人力成本效益:

图片

人均薪酬:

图片

研发情况:

图片

费用成本情况:

图片

作者:汽车人才研究会邱玉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