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个性化时代到来,国外改装车生意为何火爆?

发布日期:2025-05-2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自费换套更高端的音响,加装个小冰箱,以及增添行车记录仪和倒车影像显示屏……这些小改装,与国外的改装车相比显然改造幅度要小得多。但是,逐步有序完善改装车的相关规范,不仅是各国政策发展的方向,也是拉动汽车改装消费的重要环节。

前不久,全新福特锐际SUV上市不久,就受到了海外改装车爱好者青睐,并为其改装了车灯、轮毂、车顶行李架等处,增添了不少个性化元素。而在国外很多国家,车主们通过改装车,展示着他们的个性、热情与创造力,更是将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注入到了爱车之中。

完善政策有章可循

近年来,在国外不少国家都构建了精细化的改装车政策框架,既保障安全又释放创新和消费空间。

其中,在欧盟,通过频繁车检(如每年一次)确保改装车性能合规。而纽约则将执法范围从车主延伸至改装厂,从源头遏制非法改装,但支持依法改装。在新加坡,自2012年实施多管齐下策略,运用声学相机等创新设备侦测噪音车辆,结合严格的年检制度(6年以上车辆强制年检),形成“技术监测+法律约束”的双重监管体系。这些政策让合法改装路径清晰,非法改装成本高昂,营造了规范有序的改装车市场环境。

在汽车文化深厚的美国,改装早已超越单纯的机械升级,成为车主表达个性的重要方式。2019年美国改装市场规模达46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580亿美元,庞大的市场背后是深入人心的DIY文化,车主热衷于亲手改装车辆,从外观的夸张包围到动力系统的深度升级,形成独特的个性化改装车文化。

欧洲则盛行高性能改装,德国ABT、英国Theon Design等改装厂专注于提升车辆极限性能,将改装视为汽车工业的延伸,满足消费者对速度与操控的极致追求。

专业改装催生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改装车产业已形成完整闭环,从零部件研发到改装服务一应俱全。

在美国,拥有超1万家改装配件厂商和200万从业人员,能提供引擎升级、悬挂系统改装等全链条服务;德国Paul Nutzfahrzeuge等改装厂专攻卡车底盘与动力系统改装,具备将普通卡车改装为千吨级大件车的技术实力,甚至涉足新能源卡车改装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

此外,eBay等电商平台搭建了便捷的全球采购渠道,线上销售占比持续提升,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增长,存量市场成为核心增长点。德国、英国平均车龄超10年,催生大量改装需求,车主通过改装焕发旧车活力,而非单纯更换新车。美国汽车改装行业组织SEMA数据显示,全球改装市场成为汽车后市场最具活力的板块。这种对存量市场的深度开发,既符合环保理念,又为行业创造了持续盈利空间,形成“旧车新改-性能提升-价值重塑”的良性循环。

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

从改装车看,美国的改装车法规以“安全为核心,允许合理创新”为原则,允许改装外观、动力、悬挂等多部件,但需通过严格的安全检测。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对排放改装有明确认证标准,确保改装不破坏环境法规。同时,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改装车展拉斯维加斯SEMA展,每年吸引超2000家厂商参展,成为技术交流与产品推广的顶级平台。其经验在于构建“底线监管+自由创新”的生态,让市场在规则内充分释放活力,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如SEMA)制定自律标准,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德国改装以“精准、高效、专业化”著称,诞生了ABT、Brabus等世界顶级改装品牌。这些企业与主机厂深度合作,如ABT专注于大众集团车型改装,从发动机调校到空气动力学套件设计,均基于原厂数据进行优化,确保改装后车辆的平衡性与安全性。德国还注重改装技术研发,Paul Nutzfahrzeuge在卡车改装中运用全轮转向、氢燃料动力等前沿技术,展现出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深厚理解。其核心经验是将工匠精神融入改装全流程,通过技术积累形成品牌溢价,同时依托主机厂资源实现技术共享与合规保障。

日本改装车文化强调本土特色与极致性能。政策上,日本允许一定程度的外观与性能改装,如更换轮毂、加装尾翼,但需符合《道路运输车辆法》的尺寸与噪音限制。这种适度宽松的政策催生了庞大的改装产业链,从HKS、TRD等知名改装品牌到遍布全国的小型改装店,形成“原厂配件+第三方改装+赛事验证”的闭环。日本改装文化还与赛车运动深度融合,D1 GRAND PRIX 、等赛事为改装技术提供实践舞台,反推民用改装技术进步。其经验在于以文化为纽带,整合政策、产业与赛事资源,形成独特的改装生态。

“国外改装车市场的火爆,本质是政策、文化、技术与市场协同作用的结果。”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认为,作为他山之石,改装车行业若能取其精华,在法规完善、文化培育、产业升级上持续发力,未来有望解锁千亿级市场潜力,让改装从“小众爱好”变为汽车消费新增长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