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车企正重新规划电动化,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发布日期:2025-05-23·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在市场竞争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未来选择纯电还是混动,不同的车企依然有不同的选择。

近日,日本车企斯巴鲁正在重新规划自身的电动化战略,其强调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规划,包括考虑采用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混线生产的方案等。无独有偶,另一家日本车企本田近日也宣布调整其全球电动化战略,减少对纯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转而强化混合动力汽车布局。

这种新的转向,似乎意味着全球行业发展正在出现多元化的态势。

因地制宜改变计划

斯巴鲁方面表示,公司向电动化车型转型的总体方向不变,但随着公司面临销量下滑、关税政策影响等因素,正在重新评估电动化推进节奏和技术投入金额等计划。其强调,对于未来计划的调整,不仅要基于当下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也要结合公司的中长期外部商业因素。

耐人寻味的事,这一调整正值斯巴鲁加速推进混合动力车型之际。该公司为美国市场推出了其热门车型森林人(Forester)的混动版本,以及全新纯电动车型Trailseeker。

斯巴鲁相关负责人表示,纯电动汽车(BEV)市场增长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虽已启动纯电动汽车专用工厂的前期筹备工作,但可能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规划,包括考虑采用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混线生产的方案。

此前,斯巴鲁的计划是,在2030年代前半期(2030-2035年)实现全系车型电动化转型,产品矩阵将涵盖常规混合动力(HEV)、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及纯电动(BEV)等多种动力形式。但是,面对市场、关税的影响,斯巴鲁方面表示,将在考虑如何整合混合动力车型的同时,规划生产阵容。外界分析认为,这或将意味着其不仅仍然将坚持“油电并进”路线,而且在新能源发展路线上,将提升混合动力比重,而减少纯电车型的生产。

面对几乎相同的市场变化环境,本田的态度更为干脆明确,其直接宣布调整电动化战略,削减纯电,投资转向混动。其表示,将减少对纯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转而强化混合动力汽车布局。本田决定,将原定至2031财年的电动化(包含混动及纯电)投资额从10万亿日元削减至7万亿日元,降幅达30%。调整后的战略将更侧重混合动力车型研发与生产,计划通过优化现有燃油车平台的技术升级,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

市场需求即为导向

在海外市场,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选择改变计划或新的发展方向,并不鲜见。

其实,丰田汽车今年2月就已宣布,将2026年纯电车型产量目标从150万辆下调至100万辆,而将产能转向混动+纯电协同发展,追求单车盈利能力提升。

福特则已经将电动化投资支出占比从40%降至30%,优先投资混动技术,计划2026年主推F-150混动版,平衡皮卡用户对续航与动力的需求。

奔驰也将50%纯电销售目标推迟2030年,同步升级内燃机技术,开发兼容碳中和燃料的发动机,应对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过渡期政策。

不难发现,众多跨国车企的动力技术路线:正从“单一”转向“多元适配”。在行业人士看来,这就如同一些车企从“硬件销售”到“生态运营”,其背后包含的,既是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的“市场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的体现,也是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拓展自身技术储备,可以随时提供适应用户需求产品能力的表现。

“加码混动技术路线,彰显了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思维。”有专家认为,跨国车企中,很多都一直在围着市场转,跟着用户需求走,不少车企都有一定的混动、纯电、氢燃料等多种技术储备,从而可以根据世界各地的区域市场、能源结构、当地条件、用户场景需求等因素实现动态切换。如现代汽车在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北美等地主推氢燃料汽车,也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的。因此,因时因地制宜,才能跟上不同市场的需求节奏。

立足动态提升份额

对于跨国车企而言,无论在世界哪个地区的市场,提升销量与市场份额,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以发展的眼光看,车企只有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汽车市场把握风向,赢得销量。

从跨国车企在海外不同市场的布局看,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几乎已经成为常态。在有的国家和地区推出碳关税、补贴退坡等情况下,部分跨国车企主动发展“油电同产线”的柔性生产工厂,灵活应对市场周期。

显然,无论从丰田、奔驰还是斯巴鲁、本田的市场路线选择中,似乎表明,车企转型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可变的是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区域策略,不变的是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度理解。其间,车企发展战略选择的本质,是在“坚守品牌调性”与“迎合市场趋势”间寻找平衡。总之,汽车市场竞争进入变化莫测的时代,根据市场走向灵活选择或许比盲目固守更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