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速空间”到“张江实践” 科技服务业激活创新生态链
科技服务业是连接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重要桥梁。近日,记者跟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走进上海多地科创服务的园区空间。
在多地实践探索基础上,科技服务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近日,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壮大服务主体,优化发展生态,提升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增长和质效提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构建科创服务新空间
杭州有AI六小龙,上海黄浦江畔也有AI的“北斗七星”——他们分布在一个名叫“模速空间”的AI孵化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风靡社交媒体的网红打卡地。当然,更是吸引全球青年科学家、创业者入驻的创新生态社区。
“模登时代,速启未来”“打造AI奇点、爆发第一现场”——走进模速空间,一块块展板格外吸睛。以无人机视角俯瞰,与传统的科技园区相比,模速空间兼具现代建筑的便利和艺术空间的美感,从2023年9月揭牌至今,模速空间已经吸引了上百家知名AI大模型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入驻,“浓缩”了人工智能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模速空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模速空间已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上海全市的61%。
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生态协同与场景开放,短短两年时间,模速空间日渐成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策源地、青年创业的首选地、AI标杆应用的涌现地,无问芯穹、阶跃星辰、稀宇科技、商汤科技、特赞科技、星纪魅族等标杆企业均在此落地。
算力是AI企业一项重大的资本支出,“模速空间”打造了算力调度平台、公共语料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场景对接平台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着力破解算力贵、语料缺、融资难等AI初创企业普遍存在的“成长的烦恼”。
首批入驻模速空间的无问芯穹,是“北斗七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颗,两年前他们入驻之时,团队还只有7个人,如今已经发展为两百人左右,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其中超过35%来自清华大学。无问芯穹致力于成为一个标准化的算力运营商,让算力使用者就像使用水电煤一样使用算力,几乎感受不到底层算力异构带来的体验差异。
无问芯穹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今年3月公司和模速空间以及上海仪电一起发布了模速空间算力生态平台,目前模速空间大部分入驻的AI应用企业都已经入驻这一算力生态平台之中,还可以享受到上海市提供的算力补贴。
模型之上,应用也至关重要。“北斗七星”中,星纪魅族、特赞科技和斑马智行等企业,则致力于在应用层发挥AI的效能,让AI与产业紧密结合。
在模速空间的智能产品体验中心,记者看到,星纪魅族StarV Air2、StarV View智能眼镜及Ring2智能指环的体验区人气爆棚。当前,人工智能正在融入更多智能终端,重塑人机交互的新体验。
斑马智行则旨在打造端到端的智能座舱框架,公司市场总监韩永旭告诉记者,这一技术可以极大缩短人机交互所需要的时间,目前公司已经与宝马、奥迪、大众等全球一线车企进行合作。
记者从上海市徐汇区了解到,下一步,徐汇区还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构建“1+3+X”人工智能全域载体布局——“1”即加快建成环模速空间的5万方载体,营造龙台路科创街区的浓厚氛围;“3”即加快推进徐家汇环交大地区、漕河泾、北杨相关载体装修加挂“模速空间”牌子;“X”即参照模速空间支持力度,给予符合要求的人工智能企业货币化租金补贴。持续完善分层分类政策配套,打造一批科技导向鲜明、服务能力突出、产业带动显著的标杆孵化器。
开发科学研究新范式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科学研究范式也在发生变化,对于很多科技创新领域来说,高效的研发平台、丰富的数据供给,成为愈发重要和紧迫的需求。在上海张江,一些针对共性技术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平台正在涌现。
位于张江科学城核心区机器人谷、2024年5月正式揭牌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致力于开发人形机器人的共性技术底座,从而降低全社会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入门门槛。此前,创新中心已发布了国内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并建立了OpenLoong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致力于打造成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开放平台。
开源开放对于人形机器人发展至关重要,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告诉记者:“我们今年想联合上海若干款开源的人形机器人,例如智元的灵犀、傅利叶的N1等,一起促成开源社区百校行的活动。此外,我们近期还将在第二届张江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上发布100万条真机实采高质量数据集,并开源一个7B的动作生成大模型,从而助力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
同样在张江科学城,晶泰科技已经构建了一座支持生物医药研发创新的“AI机器人丛林”。有趣的是,这座“丛林”构建在曾经的美特斯邦威厂房和仓库地址之上,充分体现了技术变迁之下的沧海桑田。
透过参观通道的玻璃可以看到,一台台机器人7x24小时不间断地高效采集、生成并分析数据。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介绍,传统的研发范式是依靠老专家提出想法、设计实验,由年轻的实验人员做实验,通过反复的反馈路径来调整研发思路;而晶泰构建的智能自主实验平台,是借助AI来提供更多的想象力,完成实验设计、发出指令,由机器人负责执行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同时可以将实验中的数据实时收集、整理。这一创新型研发平台不仅在化学合成、配方筛选、中药分析等场景应用,还进一步融入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助力提升研发创新效率。
升级成果孵化新服务
事实上,我国已经建设1.6万家科技型孵化器,形成覆盖全国95%县级以上地区的孵化服务体系。
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吕先志介绍,我国孵化器自1987年发展至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从生态体系看,形成以孵化器为核心节点,各级政府、高校院所、投资机构、大企业等协同推进,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孵化器每年举办20万场创业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从企业培育看,累计孵化上市(挂牌)企业超过50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三分之一为孵化器培育企业,走出了科大讯飞、大疆、寒武纪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杭州六小龙中有一半经过孵化器培育。
当前,全球科研范式、创新范式和经济范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也对孵化器提出了新要求。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日前在2025“全球标杆孵化器论坛”上表示,我国孵化器要加快实现“由量大到质强”的跨越式转变。孵化服务要从单纯的提供物理场所向提供超前孵化、深度孵化、投孵联动等专业化服务转变。
超前孵化,意味着要充分了解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围绕着重点领域,比如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绿色燃料等未来产业赛道制定了发展方案,同时也在探索科创项目经理人机制,建立了定期评估、比选寻优、动态纠偏等培育机制,助力打造上海的未来产业集聚区。”
深度孵化,意味着要参与科技创新成果的全生命周期,助力科技成果在市场中做大做强。北京朝阳国际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祖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服务科创企业的角度,我们最主要的是帮助企业降本和创收。”他介绍,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现在很多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创业企业拿到低成本融资已经不算难,但往往由于缺乏成熟应用场景,实现创收和盈利非常难,于是,朝阳科创服务公司便基于朝阳的广阔场景优势,帮助企业寻找和落地应用场景,让技术产生实际的商业价值。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魏巍日前表示,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样品变成产品,重点是建机制、搭平台、壮主体、育市场、优生态,狠抓落实,久久为功,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例如,建机制方面,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完善需求牵引、协同攻关创新机制,建立以产业化和市场价值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先用后付”、成果赋权等机制,健全技术经理人需求牵引、人才培养、职业激励等机制。优生态方面,则要健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标准和机制,促进科技服务资源集聚,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汇聚科技供给、概念验证、中试验证、企业孵化、技术推广等全链条服务。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