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哈啰都在搞!Robotaxi突然爆火

发布日期:2025-06-30· 中国汽车报网 郝文丽 编辑:黄霞
郝文丽 编辑:黄霞

图片

近来,Robotaxi领域再掀风潮!

行业内新老玩家动作不断,既迎来特斯拉、哈啰等企业带来的新冲击,也有百度、文远知行等老面孔持续发力。

老玩家凭借积累的技术与运营经验,在拓展市场、提升服务上频出奇招;新玩家则带着全新的资源与理念强势入场,试图在这片充满潜力的赛道中抢占先机。

01

新老玩家齐入局,Robotaxi赛道掀全球扩张潮

在当下的出行领域,Robotaxi正成为各方角逐的焦点,众多企业纷纷发力,为行业带来诸多新气象。

当地时间6月22日,特斯拉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正式推出Robotaxi服务,这一酝酿9年的计划终于落地。首批约10辆基于Model Y改造的车辆投入使用,服务范围在奥斯汀南部特定区域。为保障安全,副驾驶配备安全监控员。马斯克计划几个月内将车队规模扩展到1000辆。

同样在近期,大众汽车首次公布Robotaxi战略目标,计划2026年推出自动驾驶汽车ID.Buzz AD。届时,汉诺威大众工厂将生产至少1万辆该车型,优步出租车服务公司会成为首批买家之一,2026年先于洛杉矶开启有人驾驶安全运营,2027年过渡到完全自动驾驶。

国内市场也迎来新玩家。6月23日,哈啰宣布正式进军Robotaxi赛道。由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共同发起成立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三方首期合计出资超30亿元。哈啰凭借在出行业务、海外市场拓展及AI应用方面的经验,与蚂蚁集团在AI技术、安全隐私保护等领域的优势,以及宁德时代领先的动力电池和智能滑板底盘技术相结合,致力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目前,哈啰Robotaxi业务及研发团队已完成核心人才矩阵搭建。

科创企业的步伐也在加快,6月15日,文远知行宣布与Uber、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签约,将在迪拜落地部署商业化Robotaxi出行服务。该服务预计今年年内上线Uber平台,首批Robotaxi将进行有安全员的商业运营和纯无人测试,2026年第一季度实现纯无人商业运营。文远知行还计划未来五年在15座新增城市部署Robotaxi,加速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萝卜快跑正加快在东南亚市场布局,最早于今年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推出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小马智行与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达成战略合作,2026年推进全无人商业化运营;曹操出行试点开启Robotaxi服务,预计2026年底推出L4级Robotaxi定制车型……

图片

02

巨大市场潜力吸引车企纷纷布局

事实上,车企及相关企业在Robotaxi领域的布局早已展开,而近期新动作尤为密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应用与消费者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常亮判断,自动驾驶或将成为未来出行的终极解决方案。试想这样的场景:未来社会中,自己驾车反而成为少数人的“奢侈体验”,只有那些追求驾驶乐趣的富有人群,才会特意购置具备人工驾驶功能的车辆,偶尔下场感受操控快感。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共享无人驾驶汽车将成为日常出行的主流选择。

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张瑞锋认为,目前Robotaxi尚未完全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但正朝着这一目标加速迈进。车企纷纷加速进入Robotaxi领域,主要是基于市场前景、技术趋势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首先是市场前景广阔。据预测,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3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70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最大市场,拿下全球超过一半的份额。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车企纷纷布局,以抢占未来市场份额。

其次是行业趋势推动。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发展自动驾驶成为车企争夺未来市场的下一个重要战略方向。Robotaxi作为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之一,模式愈发得到车企的关注和重视,是车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成本降低与盈利可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链的完善,Robotaxi的成本逐渐降低。以小马智行为例,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BOM成本较前代下降70%,当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实现单车盈利后,Robotaxi将成为车企新的盈利增长点。

与此同时,政策支持有力。聚焦于中国市场,国家和地方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自动驾驶产业发展,为Robotaxi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启动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工作,全国已有10余座城市推进自动驾驶地方性立法,多地出台开放道路与示范应用规范性文件,有利于车企开展相关业务。

图片

03

当技术将熟遇上责任真空与盈利困局

Robotaxi领域动作频繁,背后折射出汽车产业向自动驾驶转型的迫切态势。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分析,当前,车企在Robotaxi领域主要采取两种路径:一类如特斯拉,凭借自身技术储备独立研发;另一类则通过与科创企业合作弥补技术短板。这种转变源于行业共识:自动驾驶不仅是技术升级,更将推动汽车从私人消费品向共享出行工具转变,重塑整个交通生态。

回顾行业发展,早期车企热衷布局网约车平台,却因重资产模式陷入盈利困境。如今,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成熟,车企意识到必须切入Robotaxi赛道,才能在未来出行市场占据主动。

然而,技术进步并未扫清商业化障碍,Robotaxi的商业模式与法律框架仍存在诸多空白。以特斯拉设想的“车辆共享”模式为例,私人车辆闲时接入平台运营,谁应承担客运服务主体责任?自动驾驶状态下发生事故,责任又该如何划分?

此外,Robotaxi的规模化运营同样面临挑战:单台车辆盈利微薄,需通过大规模投放分摊系统成本;而自动驾驶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混合派单的可行性,也需政策与运营机制的双重支持。城市该如何规划投放规模?如何平衡安全与效率?这些问题都亟待解答。

顾大松认为,总体来看,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已趋近落地,但Robotaxi要实现真正商业化,仍需突破商业模式与法律合规的双重瓶颈。未来,车企不仅要比拼技术研发,更需在生态构建与规则探索上持续发力,才能在这场出行革命中赢得先机。

张瑞锋则补充,虽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硬件成本的下降,无人驾驶出租车制造与运营状况正在得到改善,但是目前还看不到盈利时间表。况且这也不完全是一道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简单数学题。拥堵最严重的城市往往会限制运营车数量或额外向运营车辆收费,这都可能带来更高的综合运营成本,也会减少以扩大规模来摊平成本的效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