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业破茧时刻:解剖刀划开绿色智造新路径
7月3日-7月5日,由国家橡胶轮胎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办的2025中国轮胎剖析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届会议聚焦“做好轮胎,精益生态”,直击碳中和、新能源、智能制造的浪潮。当前,中国轮胎业正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轮胎提出了新要求,整个行业面对转型与升级关键时刻,来自轮胎行业的专家领导、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发展,探索一条共赴未来之路。
需求、政策倒逼产业转型
轮胎作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是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轮胎工业实现快速增长,自2006年以来稳居世界最大轮胎生产国和橡胶消费国,轮胎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随着中国交通运输、汽车机械等产业的不断发展,轮胎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望继续提升,但同时行业也面临着现实挑战。
“中国轮胎总产量全球第一,但产品价格与技术水平仍徘徊中下游。”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袁冲在开幕词中直言行业痛点。这份清醒的自我剖析,成为贯穿研讨会的基调。
他表示,当前轮胎行业面临三种挑战:首先,技术攻关困难,新能源车底盘革新对轮胎性能提出新要求。据了解,由于新能源汽车在续航能力、车身重量、输出扭矩和体感噪音方面较传统燃油汽车区别较大,轮胎耐药性、抓地力、低噪音表现及耐磨性等关键指标亟需突破。
其次,在绿色转型双碳目标下,环保材料应用、多环刚性管控、滚动阻力优化等方面。最后,产业链协同问题,原材料研发与终端需求脱节,新材料筛选成本高,都在制约企业创新效率。
新能源革命正重塑轮胎需求,传统技术体系遭遇严峻挑战。更深的焦虑来自国际市场。我国超半数轮胎出口欧盟,而欧盟绿色壁垒持续加码。“碳足迹核算、回收材料比例、有毒化学品限制,这些标准正在重构游戏规则。”与会专家警示。当全球轮胎产业竞逐绿色低碳与智能制造高地,中国轮胎必须从“跟跑”转向“领跑”。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都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轮胎行业涉及领域多、链条长、消耗重,对减碳、脱碳需求更加迫切,尤其随着整车碳足迹管理明确,对上游零部件的碳管理也提上了日程。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超预期增长,年均增长近2.5亿吨标准煤,中国四年能源消费增长了近10亿吨标准煤。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产业,石化化工是第一增长产业,此外如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成为近年来增长较快的新动力。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符冠云介绍中,一辆新能源车大概需要一吨钢材、300kg铝材、200kg橡胶、300kg塑料、100kw电池,这些共计大概需要3吨标准煤,乘以新能源汽车数量,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种增速和增量在过去非常罕见。
面对当前的能源消耗,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能耗双控向碳排双控转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方案明确,“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我们做了一个初步测算,十五五期间年均碳排放需下降近5%,这是肉眼可见的严格!”符冠云的警告引发全场震动。他拆解了压在轮胎业头顶的三重政策大山:其一,碳排放双控转型:能耗总量控制逐步让位于碳排放总量约束,石化化工行业将于“十五五”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碳资产管理和成本压力陡增。其二,绿色贸易壁垒升级:欧盟轮胎标签法规、电池护照要求延伸至上游材料,出口企业面临全生命周期碳追踪挑战。其三,新政策窗口期,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提供20%补贴,覆盖锅炉、空压机等关键设备,5000亿资金池向节能改造项目倾斜。
技术破壁淬火重生不做“卖炭翁”
行业洗牌浪潮已然显现,绑定新能源赛道成为突围关键。符冠云指出石化化工行业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碳中和展望要在需求增加、减少浪费、进出口、循环再生、工艺优化、节能提效、低碳能源七个方面做工作。
具体来看,双碳目标下,中长期终端能源需求要向高效率(能源生产力5倍)、高电氢(合计超80%)方向发展,要在发展中减排,推动绿色复苏、低碳繁荣;通过减少一批、限制一批、替代一批的途径,在源头减少塑料等石化下游产品使用。
他建议,提升橡胶轮胎等产品的再生产品产量比重,包括物理回收、化学再生、热裂解、生物处理等方式。欧盟、日本、韩国2024年回收率都超过90%,美国也达到80%,中国仍需加强这方面工作。
在原料、工艺方面,中国主要化工燃料仍以煤为主,但全球市场天然气正在占据主导,与其他国家差异明显,节能降碳潜力巨大。要实现节能提效,符冠云提出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兼并整合小企业,让大企业扩规模,提振经营状况;第二步,通过先进节能技术实现节能提效;第三部,开发颠覆式创新工艺,“一步到位”提升产能,如果未来煤炭、石油彻底退出燃料舞台,我要需要开发新的工艺来为提供支撑。
他认为,长久来看,发展电氢协同、原燃料双替代,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是长久之策。
“没有那么多‘卖炭翁’,各行业都要“做最好的自己”。符冠云在最后恳言,深度脱碳不只是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问题,要拓宽思路,实现高水平融合。石化化工行业压力巨大,但也有着更多机会,只有以生态链思维打破信息孤岛,让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轮胎行业方能在新赛道上实现价值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