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人形机器人赛道要警惕“虚火”

发布日期:2025-07-04·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雅慧 编辑:庞国霞
记者:张雅慧 编辑:庞国霞

要说今年社会经济生活中最火的事物,除了LABUBU、DeepSeek,就要属春晚上因翻跟头而吸睛的人形机器人了。它不仅“刷屏”整个科技圈,甚至“火”到2025上海车展上——几乎每个展台都有能打滚的机器狗和会握手的机器人。直至最近,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消息仍然不绝于耳。
  “我们租得早,一天两千(元),有些企业车展前一天才租到,每天的租金高达上万(元)。”2025上海车展期间,某零部件企业负责人曾对记者透露。然而,说到租用人形机器人参展具体能起什么作用,他直言,“就是一个噱头吧,毕竟现在人形机器人这么火,谁都想摆一两台吸引一下关注。”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零部件企业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转型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同时也要警惕“虚火”。
  人形机器人“风口”爆发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风生水起,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异常活跃。根据天眼查的统计,近1年来,全国成立23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同比增长22.7%。各大产业研究机构则纷纷表示,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元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飙升35.5%,达到69056台;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3.8%,达到120万台。
  另据获悉,中国在全球机器人领域已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去年占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的一半以上。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拥有74.17万家机器人相关公司,其中包括在中国香港上市、总部位于深圳的优必选科技,总部位于杭州的宇树科技和总部位于上海的智元机器人等行业领跑者。
  最近,摩根士丹利发布研究报告称,未来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预计将以平均每年23%的增幅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7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080亿美元,足足增长1倍有余。其中,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将以每年63%的速度迅速扩张,市场规模将从今年的3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34亿美元。到2030年,中国预计将拥有25.2万台人形机器人,到2050年将增加到3.02亿台,占全球人形机器人总量的30%。
  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们不仅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还可与人类进行自然互动,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零售、制造、娱乐、服务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助手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在教育领域,可以作为智能助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在娱乐和服务领域,可以提供互动娱乐、导游导览等服务。这些应用场景的拓展为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现这一动向的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闻“风”而动,一时间争相开展布局。从仿生关节到精密减速器,从专用轴承到执行器等核心部件,除了多元化布局的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也正发挥实力,想要在人形机器人的“餐桌”上分得一杯羹。
  警惕新一轮科技“泡沫”
  从1927年西屋公司粗糙的Herbert Televox,到如今并不鲜见的人形机器人,人类的赛博梦想已持续近百年,但溯本逐源地思考一下,世界真的需要那么多人形机器人吗?
  “泡沫太多了!”一位投资界人士对记者直言不讳,今天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就像当年的新能源汽车造车热,行业对人形机器人的追捧正走向一种非理性的狂热。
  造车和造机器人“很像”,这是诸多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能够很快参与其间的重要原因。某车企自动驾驶测试团队的工程师赵照(化名)对此解释道,一方面,机器人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另一方面,机器人的智能化与电动化,汽车行业已经实践过了。“如今的汽车本质上就是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技术也可视为机器人的智能化移动。”他认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转型切入机器人赛道可谓顺理成章。
  虽然毫不怀疑人形机器人这片新“蓝海”的增长潜力,但赵照也指出了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之间的距离。无论是此前在北京亦庄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还是日前在上海落幕的机器人格斗赛,都离不开人为遥控,并且“选手”都表现得像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子。例如,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一个机器人平均要跟两名程序员“保姆”,为了让选手保持平衡,还要人推着前行。“这种水平的机器人距离商业化落地还有很远的距离,更不用说实现盈利了。”赵照说。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车企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任何产业的初期投入到成果产出都是一个持续“烧钱”的过程,然而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例如,自动驾驶之于汽车行业,至今仍未完全摆脱亏钱的“泥潭”。
  “人形机器人的成熟,主要在于智能化和精度两方面的发展。”赵照介绍称,智能化主要表现在识别能力和决策能力,精度则体现在一些更高要求的的场景,如医疗,“我们现在所谈到的人形机器人是具有更高智能水平,可自主识别、思考、决策、应对的机器人,而非传统那种只具有人形,实则只是输入一系列固定指令做回答的机器人。”他强调,只有确定这一前提基础,讨论新型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才有意义。
  然而,人形机器人本体技术仍面临低效、复杂、高成本等问题。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无线充电模块等技术攻关需求迫切。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在《智能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主题演讲中表示,人形机器人目前有最大的两个短板,一是耗电快,需要经常更换电池;二是腿部的协调性差。
  无论应用在医疗养老、儿童教育,还是工业用途,具身智能作为软硬件一体的特殊智能体,需要突破数据、算力、软硬件协同等多道关卡。长期来看,芯片和能源是发展人形机器人最关键的问题,算力争夺和能源分配至关重要。
  未雨绸缪方能行稳致远
  “机器人的实际用途远该大于现在所能看到的。”前述投资人认为,各种机器人比赛虽然看似热闹,但华而不实,并不能体现人形机器人的使用功能,真正需要讨论的是那些低调、专为任务设计的机器人。
  2023年,工信部就曾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指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
  在一片狂热中,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率先冷静下来。“我们2022~2023年开始涉足机器人零部件领域,谐波减速器经过3年多的研发,如今已发展到第二代产品,并凭借齿轮工艺的深厚积累,完成样机性能测试,目标直指国产化替代。”万里扬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风口”很大,但缺口很小。拥有技术与产品,却不意味着要一股脑“钻”进去。万里扬的探索就非常清醒,“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还需一段时间,但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非常大。所以,万里扬一边重视技术储备,另一边在探索更多技术落地的可能性。”该负责人表示。
  方正电机对此也有理性思考。方正电机董事长兼总经理牛铭奎表示:“人形机器人整个产业方向非常具有潜力,但在多重因素的催化下,难免会出现过热现象。”据介绍,方正电机从2023年初开始涉足机器人赛道,启动前瞻布局,着眼于未来5~10年之后的发展。目前,该公司人形机器人关节产品,已申请相关专利33件,其中已获批2件。“现阶段,整个行业技术成熟度还不太高,我们比较关注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技术需求,并不只关注人形机器人。”牛铭奎说道。
  “如今,人形机器人的‘蛋糕’还很大,但随着行业瓶颈的到来,就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实现突破。小公司很难有为之一战的能力,可能会像今天的汽车业,在‘内卷’中重新洗牌。”有了前车之鉴,赵照认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警惕新赛道的无序发展,最好从一开始就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集合政产学研的优势,又快、又准、又好地发展相关技术。
  根据《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7年,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但在此之前,行业首先要冷静思考,应如何突破关键技术,拓展场景应用,以及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完善产业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