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探寻汽车消费市场增长新引擎
近年来,汽车消费正在成为消费领域的重要支柱。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继续保持3000万辆以上规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5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在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出口面临压力的背景下,促消费仍将是2025年宏观政策的重要支点,其平稳运行对稳定经济大盘至关重要。
7月12日,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之“探寻汽车消费市场增长新引擎”主题论坛上,来自行业的嘉宾与代表围绕主题,多视角、全方位解析汽车市场走向,为提振汽车内需市场、促进汽车消费建言献策。
行业嘉宾认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加深,汽车消费内生动力欠佳,行业竞争加剧,盈利持续承压,影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研判市场趋势,进一步挖掘市场消费增长动能。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表示,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汽车出海未来仍大有可为。要向海外大型市场要增量,向属地化生产要增量,向新能源汽车要增量。坚持长期主义,在合适的地区开展属地化生产。吴松泉说,回顾外资汽车企业入华历程,由小到大深耕多年才有了后来的成绩,建议国内企业出海可以适当可以“慢一点、稳一点”,扎实一些,更重视品牌、质量和服务,逐步打造深受全球用户信赖、世界一流的企业和品牌。
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介绍,研究发现,我国汽车市场的稳定性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与我国市场稳定性相近的,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在政府对经济调控能力较强、宏观经济较为稳定的国家,车市也相对稳定。他指出,以乘用车市场为例,在2018-2020年这三年期间,我国乘用车市场仅下降了12%,而一些国家市场一旦下滑,降幅就是百分之几十,这就是宏观经济给予市场的基本支撑。针对商用车市场,他说,卡车销量二季度以来低位向好,首先是宏观层面起到了基本支撑作用,其次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效果显现。虽然销量比较稳定,但行业效益并不理想。一方面商用车市场需求增量远远不能满足厂商希望的销量,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不少企业采取主动降价的措施,商用车市场正在走乘用车市场的竞争路径。
近年来,汽车市场的高端化消费潮流正在筑牢车企的造血根基。平安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德安强调,高端化是必须要做的,从品牌塑造和盈利质量上来说都是如此。同时,高端化有助于提升单车均价和毛利率。王德安判断,在目前的融资环境下,如果毛利率水平低于15%,就无法覆盖费用。车企有很多事情想做,比如造芯片、做高阶辅助驾驶,这也导致这几年费用率比较高。王德安认为,高端化具备了非常好的土壤。到2024年底,合资品牌乘用车保有量占所有乘用车保有量的2/3。同时,前五位的保有品牌是大众、丰田、本田、日产、别克,这几个品牌加起来有1亿辆车,而且它们的使用寿命都已在八年左右,也就是说到了换车的敏感期。一般来说,车主换车会倾向于选择单价更高的品牌,但目前市面上并没有太多高端产品供挑选,所以高端化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而对于消费潮流和倾向的认识,来自企业的代表有着深刻感触。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高飞表示,今年的经济其实给了汽车市场一个机会。他提到,很多用户表示,反正房子也不买了,钱省下来了,存款在不断增长,换一辆车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出行质量。他预测,今年汽车市场的增幅大概在2400万辆,甚至更多。
二手车市场消费,同样空间广阔。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罗磊谈到,新能源二手车去年首次突破了100万辆的交易量,增长率远远高于整体市场增长,接近于50%,今年1-5月份交易超过了50万辆,同比增长也接近30%。也就是说,新能源二手车的发展跟前端市场基本上是吻合的。新能源二手车占比,在今年五月份已经超过了7%,应该说呈现快速提升的状态。他强调,生产企业、品牌经销商以及二手车经销商相互联动,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健康的二手车生态,发达国家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在逐渐往这方向去发展。
车市的走势,正呈现出新老更迭、品牌格局重构的新趋势。汽车之家研究院副院长冼碧娟表示,中国独立新能源品牌汽车,不论从内容量、用户关注还是用户互动,都有大幅提升,占据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像平台用户的浏览量,前两年大家也会觉得新势力的关注度很高,但实际上它在整体用户流量基盘上的占比并没有很大。从2024年开始,用户的关注度发生了大幅转移,在独立新能源的品牌上有很明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