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全球化发展 协同才能共赢
当前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步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这种新全球化阶段,不仅有中国汽车“走出去”,也涵盖跨国车企在中国的新发展。7月11日举办的“汽车企业跨国经营的创新与突破”主题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汽车行业的全球化发展展开讨论。
“在全世界,汽车行业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目标没有变,只不过采取了一些务实的方法,不要误读很多网络上的新闻。”ACEA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硕强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必然,这需要全球汽车产业链各方高度重视。全球汽车企业的发展,必须做好国际协调,建立开放、包容、健康的国际营商环境,才能促进全球汽车产业的更好发展。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中国)执行副总裁冷炎强调,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是吸引奔驰在内的国际车企重视中国市场、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而要深耕中国汽车市场必须了解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领先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了解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同时,奔驰将继续携手本土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行业创新与变革。”冷炎介绍,不断创新并坚持梅赛德斯的质量高标准,为中国客户带来高质量的新产品,是奔驰在中国发展的成功之道。20多年来,奔驰持续深化在中国的生产、研发和销售网络的布局,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并逐步完善国际和国内的生产供应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过去十年,奔驰与合作伙伴共同在中国投资超过1000亿元。过去五年,奔驰在中国的累计纳税总额超过3700亿元。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智能化、造型等领域引领全球,正加速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产业出海”转变。长安汽车欧洲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殷刈提出,中国车企出海过程中要坚持“稳健勇进”,按照“长期化、本地化、体系化、责任化”四大发展方针,加快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他还倡议,中国车企出海,要严守竞争底线,防止“内卷外化”;加强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复杂多变国际贸易环境;强化金融服务支持,提升中国制造全链条综合竞争力。“面对覆盖全球三分之二的增量市场,全球化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死的必答题。中国汽车出海,既要经得起风高浪急,也要掌握驭浪而行。”
“不出海就出局”,中国车企正面临全面出海的新发展阶段,需要金融力量提供大力支持。借鉴其他国家汽车行业“走出去”的经验,以日本为例,每家车企到一个国外市场都有金融企业或财团支撑,帮助车企更好的开拓海外市场。这值得中国车企走出去借鉴学习。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与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丁正君表示,目前,中资车企“走出去”面临两大挑战:经营侧,出海企业精准制定经营策略是一个大挑战,如是选择合资还是独资、如何跟当地监管平顺衔接、销售渠道如何选择等;金融服务方面主要是安全和销量问题。很多企业都高度重视海外的账户和资金安全和安全基础上的资金高效流转。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政府、银行、平台联动的新生态。
“高质量出海”已成为行业共识,不少观点认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是企业出海的核心动因,但本质上,中国汽车产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充足的人才储备及工程师优势,已具备较强的全球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既是市场选择,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汽研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童一帆提出,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构建全球化资源网络,通过共性技术与平台降低服务成本,成为支撑车企出海的关键。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出海路径将逐步从贸易向 KD(散件组装)模式演进,最终实现重点市场的全产业链布局,部分企业已开始布局海外研发中心,以更好地满足全球化市场需求。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出海进程加速,这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形成叠加效应,但二者本质上源于同一产业背景: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调校难度低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与变速箱,新势力企业推出的产品已能满足消费市场基本需求。同时,中国汽车产品已具备出海的基础条件:外形设计方面,头部车企多引入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语言与消费者关注的属性更贴合全球市场;产品性能与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延续良好态势,企业已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
当前,中国汽车出海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市场从发展中国家等边缘市场向主流价值市场转变;二是部分企业已实现从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到产业扎根的战略跃迁,如通过投入赛车运动,以当地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品牌形象;三是出口策略、生产策略等均发生适应性调整。对比全球主要车企的销量结构,中国车企的海外销量占比仍与国际领先企业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出海过程中,中国车企需构建对海外市场的动态适应与本地化布局能力,持续强化在市场准入、检测认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