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全球化发展要抓住绿色智能的确定性

发布日期:2025-07-17· 中国汽车报网 王金玉 编辑:邱实
王金玉 编辑:邱实

当前的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就为企业的发展太来很大风险。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发展方向是各方关注焦点。7月12日上午举办的“智驱绿行,策领未来”主题论坛上,与会代表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开出药方——抓住绿色发展的确定性。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在一些领域走在了全球前列,在这个起点上如何谋划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王忠宏提出,中国汽车产业要在适应智能、绿色、安全等趋势,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国汽车产业要在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城市能级良性互动方面,构建新型汽车全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国汽车产业要在加强与各国合作,实现与国际伙伴互利共赢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今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非常大,对全球经贸环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了巨大冲击,汽车行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展示了强大韧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毕吉耀表示,总体来讲,中国经济有非常强的韧性,总体来讲经济的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自身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短期有一些面临着不确定因素和冲击,有一些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还是会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下一步,要进一步把发展的战略立足在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上。“面对外部冲击、后续不确定性等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认真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把发展战略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需求,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为明年开始的‘十五五’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球汽车风云变幻的当下,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席卷而来。各大传统车企如今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生死攸关的选择,未来“十五五”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活下去,在内卷的环境下先活下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部总经理潘吉明表示,对上汽集团而言,转型早已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答题。这场变革洪流中,上汽集团选择“不设技术围墙,不做生态孤岛,不畏跨界竞争”,秉承开放融合的姿态,努力将深厚的传统制造底蕴与蓬勃的新兴科技基因深度融合,希望与全球的伙伴携手,彼此交融、彼此助力,共同开创一个“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产业新生态。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副总裁江利旗预测,未来十年,汽车产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会像PC和手机一样,成为人类社会非常有影响力的产品。同时,当下用户对汽车智能化的接受度和需求超出预期,以高速/城市NCA为代表的L2+智能辅助驾驶加速普及,2023年渗透率只有7.3%,预计2025年渗透率会超过30%,有700万辆以上的车辆搭载。2025年也是L3有条件自动驾驶商用元年,预计2027年L3渗透率达到20%,跨越产业裂谷,进入规模增长期。

快速发展的同时,L3/L4的成熟还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第一,难例场景攻克,大规模降低corner case;第二,硬件能力的支撑,如传感器感知能力和算力能力的提升;第三政策、法规的支持,目前来看技术和解决方案跑在了前面,标准和相关的产业政策需要协同发展。这就需要产业链各方携手向前,在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技术突破及整个产业链等各方面协同发力。独行快、众行远。

中国汽车如何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贸易出口到本地化运营,对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非常关键。长城国际副总经理于金生提出,“走进去”过程,中国车企要关注大势、方向、竞争和自身四个方面,高效聚合全球资源,实现品牌价值的系统性提升与市场精准卡位,推动企业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并通过不同类市场的差异化布局施策,实现经营最优。“我们坚信,中国汽车品牌实现从出口到出海的进化,并最终实现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进程,我们要始终敬畏市场规律、尊重文化差异、用融入代替竞争。”

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经营企划部部长周强认为,中国汽车正在从内需向全球出海转变,从传统制造向战新领域的转型。这种变化使得汽车检测也在从“实体测试”向“虚拟验证”转变,这就要求检测机构全面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变,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在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王高歌看来,当前企业的最大难度,在于如何深刻且准确的理解行业的确定性,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客观认识企业的发展阶段,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能力比较长,哪些方面相对是短板。需要结合行业及企业准确的认知,做好企业发展规划。这个穿越认知的重点当前要正确理解全球化、发展周期、国际化布局、资本对市场的认知、技术创新、营销、后市场、企业价值链、企业管理和交叉融合等方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