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安全要求》进一步提升安全底线——《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18384)(征求意见稿)解读

发布日期:2025-08-0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王金玉 编辑:李沛洋
记者:王金玉 编辑:李沛洋

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GB 1838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与现行版本标准相比有哪些重点修订内容?修订的初衷是什么?修订后对行业企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刘桂彬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权威解读。

标准要求提升 筑牢电动车辆安全底线

刘桂彬强调,进一步提升安全底线,是此次《征求意见稿》修订的一大特点,对新能源汽车安全底线进一步加严,再次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门槛。

与现行版本标准相比,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加严了整车维修断开装置要求。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压平台不断提高,人员在车辆救援或维修场景下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基于当前新能源汽车维修断开装置安装情况的调研结果,《征求意见稿》提出强制要求车辆必须具有维修断开装置,以保障人员安全。

同时,《征求意见稿》优化了现行版本中的“一键下电”功能。目前,越来越多的车辆使用软开关来控制车辆下高压,但在车辆热失控、外部有热源等紧急工况下,软开关具有较大的失效风险。基于此,GB 18384修订中将现行版本中的“一键下电”功能修改为必须使用物理按键实现“一键下电”功能。

本次《征求意见稿》还新增了整车底部防护要求及整车刮底测试方法。该部分新增内容暂无可参考的国际标准法规,主要基于目前观察到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案例和研究数据提出,与GB 38031-2025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互为补充。起草组发动行业主要企业针对整车刮底测试试验车速、刮底重叠量、底部撞击工装形式等工况开展了多轮的测试验证工作,全面验证了整车底部防护要求及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为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的使用安全,《征求意见稿》还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汽车防水要求,提高电动汽车涉水测试深度,提升电动汽车涉水通过性;并在原有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新增稳态电流测试方法及遮拦外壳承压测试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强标的检验方法。

标准引领 建立电动车辆安全要求 鼓励企业研发更高水平技术方案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标准作为引领、服务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保障产品安全、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规范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管理,2020年我国发布了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首批三项新能源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三项强标自发布以来,在规范新能源汽车质量、引导技术安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性,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于2023年下半年启动GB 18384修订预研工作,并于近期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

刘桂彬介绍,《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的修订基本与国际同步,《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与中国专家深度参与、正在修订的ISO 6469-3《电动道路车辆 安全技术规范 第3部分:人员电气伤害防护》等国际标准法规保持协调。

事实上,近年来企业对于加强整车安全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在车辆底部增加了保护动力蓄电池的防护装置。刘桂彬表示,《征求意见稿》新增的整车底部防护要求及整车刮底测试方法,为此提供了技术参考,希望在征求意见阶段广泛收集行业意见及建议,并提前布局、积极应对,鼓励企业在整车设计中采取比强标要求更高的技术方案,切实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共同筑牢新能源汽车安全底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