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盛大召开

发布日期:2025-08-0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万仁美 编辑:李沛洋
记者:万仁美 编辑:李沛洋

2025年7月31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汽车新未来”为主题的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经济信息社主办,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协办。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向东,重庆江北区委书记陶世祥,新华社副社长刘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吉出席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彭华岗,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苏波: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汽车产业变革

苏波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汽车产业变革的路径。他指出,全球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是历史必然趋势,中国紧抓机遇,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已形成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的产业生态。

苏波强调,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显著成就,但领先优势并非高枕无忧。

面对国际竞争加剧和内部无序竞争,需从四方面突破。

一、突破高安全固态电池,自主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强化科技自立自强。

二、推动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融合,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生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三、深化开放合作:从整车出口转向技术授权、标准输出,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国际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完善数据安全法规,制定自动驾驶规范,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激发创新活力,优化体制机制。

彭华岗:

ESG助力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彭华岗聚焦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深入剖析其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虽登顶全球,但产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规则重塑、资本实践与竞争资本三重挑战。

ESG已从道德倡导升级为技术创新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准入许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电池护照等规则,迫使企业披露碳排放数据;资本市场则以ESG评级筛选优质资产,高评级车企市净率显著领先。与此同时,价格战导致行业“增量不增利”,倒逼企业转向技术竞争与品牌建设。

全生命周期核算挑战,上游碳排放数据缺失,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不足,国内外标准混乱;整车厂对二级供应商管理鞭长莫及,恶性竞争挤压产业链利润;供应商需应对多重ESG评估,资源浪费严重。

彭华岗呼吁,汽车产业各方需携手推动ESG生态建设,以责任创新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行稳致远。

陈文玲: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根基与全球竞争优势    

陈文玲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成果,更是国家战略意志与系统优势的集中体现。

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根基是制度优势与长期规划的双重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地位源于三大战略支撑。五年规划与专项规划的接力实施、举国体制与市场力量的协同、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范式转变,但需警惕三大挑战。第一大挑战是,欧盟碳边境税、电池护照等政策构筑贸易壁垒,要求中国加快标准国际化;第二大挑战是,尽管动力电池、智能座舱等领域领先,但操作系统、高端芯片仍受制于人;第三大挑战是,中国芯片、新能源汽车产能全球第一,但需从“规模优势”转向“质量优势”,避免陷入低价竞争陷阱。

她预言,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形态将是“能源能力+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5G+北斗高精度定位将实现L5级自动驾驶,特斯拉FSD与中国的“车路云一体化”路线将展开全球竞争;光伏、风电与新能源汽车形成“发电-储能-用电”闭环,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有望超30%;中国需通过“一带一路”输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掌握产业定义权。

张兴海:

创新驱动与跨界融合,打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生态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指出,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核心,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安全是汽车产业的基石,赛力斯构建了覆盖用户全场景的智能安全技术体系,涵盖190项安全措施,形成从研发到供应链的全面质量保障。同时,赛力斯以“软件定义汽车”为路线,通过智能驾驶、智能增程电动等技术,提升用户体验。例如,问界系列车型累计行驶里程超160亿公里,辅助驾驶系统累计避免风险超180万次,并实现行业首例卫星救援,彰显技术实力。

赛力斯与华为的跨界合作成为行业标杆,双方联合设计智能系统,推动“ICD产业与汽车行业”深度融合。问界M9连续两年占据高端市场销量首位,验证了“技术长板效应”的商业逻辑。此外,企业通过供应链集成化升级,将一级供应商从300家扩展至500家,引入20家世界级合作伙伴,并采用超级工厂“采购品集聚模式”,缩短响应时间20%,实现降本增效。

未来,赛力斯将强化原始创新,突破高安全固态电池、自主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布局AI大模型与下一代电力架构;深化全球合作,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吸引全球资金、人才资源;优化产业生态,以重庆“33618”建设为契机,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体系,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向高端化跃迁。

项兴初:

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驱动智能汽车产业升级    

江汽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项兴初指出,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迭代的关键阶段,企业需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术聚焦核心能力,同时通过跨界融合构建产业新生态。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颠覆传统汽车架构,传统燃油车品牌加速淘汰,而新汽车、新生态、新价值链分工正在形成,中国品牌迎来向上突破的黄金期。江汽集团与华为的合作实现从技术整合到生态共建。

江汽集团通过导入IPD、ISC、LTC等核心流程变革,塑造“自动自发、追求卓越”的组织文化;与华为共建超级工厂,应用AI视觉质检、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质量管理;联合200余家全球一流供应链企业,打造超豪华汽车时代新势力,重新定义科技豪华标准。

项兴初强调,中国汽车产业需以开放共赢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生态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与价值共创。他呼吁,行业需加强标准制定与人才培养,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邓承浩:

新央企责任担当,以技术创新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    

长安汽车副总裁兼深蓝汽车CEO邓承浩指出,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深度变革,中国品牌需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加速向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迈进。

长安汽车作为新央企,承载着“打造具有全球经济影响力、拥有核心技术的世界级汽车品牌”的使命。以规模支撑高质量发展,深蓝汽车作为央企新能源销售冠军,将持续扩大市场份额;聚焦运动化与智能化领域,成为长安汽车集团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支撑集团向全球科技型企业转型。

邓承浩透露,深蓝汽车正通过“新产品开新局”策略,每半个月推出一款新产品,持续两个月实现产品升级与换代。

邓承浩提出,品牌差异化是中国汽车产业做优做强的关键。深蓝汽车将打造“科技运动潮牌”,面向全球年轻用户提供中高端产品。深蓝汽车已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市场,2024年海外销量预计接近10万辆,2025年目标为10万辆。通过“海纳百川”战略,将中国智能电动技术推向全球。

邓承浩呼吁,中国汽车产业需以“规划品牌、创新技术、全球市场”为三大抓手,通过持续技术深耕与差异化品牌建设,加速向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转型,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吴坚:

科技创新驱动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生态    

广汽集团执委会委员吴坚指出,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国需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生态体系。

广汽集团通过“市场需求-产品技术-标杆打造”的闭环路径,推动技术创新,聚焦电子架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构建支撑L3-L4级自动驾驶的车云一体架构,算力与数据传输效率显著提升;从0到1解决技术突破后,通过模块化平台实现1到10的规模化应用,降低研发成本;联合高校、供应商及全球合作伙伴,构建“328人才梯队”(30个领域专家、200名骨干、800名精英),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超400亿元。

吴坚强调,低碳化与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两大核心方向,广汽集团已完成第三代电池技术研发,探索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应用,动力总成效率达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展出首台L4级自动驾驶车辆,2024年获全国首批L3级自动驾驶通行许可,智能座舱与AI大模型深度融合,提升用户体验;应用国产3588芯片,降低人形机器人与车载系统成本,探索立体出行与银发经济新场景。

吴坚呼吁,中国汽车产业需以“开放协同”破解技术壁垒,通过低碳化、智能化与全球化三大战略,实现从规模优势到质量优势的跨越,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提供中国智慧。

刘安民:

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巩固领先地位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安民指出,中国已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关键阶段,需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巩固领先地位。

会上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2025)》课题成果通过“1+1+N”评价框架(1个产业整体评价+1个智能网联汽车专项+N个重点领域)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格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全球占比超60%,动力电池、智能座舱等领域技术领先,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全球第一;在操作系统、高端芯片、汽车设计等环节仍依赖进口,研发投入与海外巨头存在差距;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产业链盈利水平有待提升。

刘安民强调,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得益于三大战略支撑,通过“五年规划”与专项政策(如“30·60”碳达峰目标),引导资源向新能源领域集中;5G基站、北斗导航、东数西算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智能驾驶提供底层支撑;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催生技术迭代需求,形成“研发-应用-反馈”闭环。

刘安民强调,我国汽车产业需要突破高安全固态电池、AI大模型等“卡脖子”技术,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与欧盟、美国接轨,参与全球技术规则制定;通过“技术+资本+市场”抱团模式,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建海外产业链,提升中国品牌全球影响力。

刘安民呼吁,中国汽车产业需以“开放共赢”为原则,通过政企学研协同创新,将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最终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标准引领”的跨越,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