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地的“零小理”们,究竟还有没有“出头之日”?
Rivian、Lucid、Fisker、Nikola、Canoo……面对一长串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美国造车新势力除了特斯拉已经“熬出头”之外,其他新势力中仍有不少在“渡劫”,有的已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有的已经消失,逐渐被人遗忘……
能否获得融资,俨然已经成为一些新势力企业“续命”的“刚需”。近日,来自路透社的消息称,Uber宣布将向新势力Lucid投资3亿美元,作为双方自动驾驶出租车合作的一部分。根据协议,首批订制的电动出租车将于2026年下半年在美国指定城市上线。而且最重要的是,Lucid借此可以暂时摆脱资金短缺的困扰,但是否能真正从此“上岸”,走向像中国的“零小理”一样轰轰烈烈的发展期,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敢打包票。
破产:困扰多家新势力
对于多数美国造车新势力而言,生存之忧,始终如影随形。而且一念之差,或许就会踏入万劫不复之地。
2024年6月,曾声称“要把特斯拉拉下马”的Fisker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其资产估值5亿至10亿美元,负债即超5亿美元,核心车型Ocean因质量问题、产能不及预期,2023年仅交付4700辆,卖一辆亏几辆的钱,加上供应链断裂被迫停产。
无独有偶,2025年1月,拥有NASA、沃尔玛等顶级客户的Canoo也因融资失败,负债1.64亿美元启动破产清算,成为继Proterra、Lordstown之后又一倒下的新势力“明星”企业。
而氢燃料卡车巨头Nikola更因创始人欺诈、技术落地失败,市值从巅峰时的300亿美元暴跌至不足6000万美元,濒临破产边缘。
一家又一家,流水逐落花……融资异常艰难,政策支持力度大幅收缩,都逼迫一些本来就实力不足、尚未渡过“婴幼期”的美国造车新势力走向或濒临破产。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2025年上半年,已有超10家美国造车新势力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走向破产或重组。
生存:成为面临大难题
一系列数据背后,透露出美国造车新势力面对的严峻挑战态势。
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近60%的电动车销量集中在中国,美国市场增速同比下滑15%。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文件显示,美国前10名主流造车新势力中,仅4家现金储备能维持一年以上,Nikola、FF等企业现金储备甚至不足3个月。高利率环境下,行业融资规模较2021年峰值暴跌70%,资本对“PPT造车”的耐心已彻底耗尽。
美国市场的重重压力面前,一些新势力企业苦苦支撑。而早在2020-2021年,在美联储“零利率”政策刺激下,美国造车新势力曾经掀起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的狂潮。这一时期,它们是资本的宠儿,轻松融资超500亿美元者并不罕见。Fisker上市之时,凭借其未来主义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有诱惑力的的故事,吸引了大量资本的目光,估值一路水涨船高。Canoo更是在上市瞬间,市值就达到了惊人的21亿美元,基本是一个从零起步的公司,一夜之间就站在了行业的前列,甚至连创始人自己都感觉如梦如幻。
但是,正如美国主流媒体所披露的,当地一些新势力只顾讲故事、说大话、财务造假,以及靠泡沫吹起来的五光十色的“幻影”,很快就迎来现实世界的“重击”。随着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将利率大幅提升至5.25%,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风投资本犹如惊弓之鸟,迅速从这些新势力的泡沫中抽身撤离。2023年,整个行业的融资额急剧萎缩,累计竟不足50亿美元,与之前的“辉煌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曾经被资本热捧的新势力所谓的“轻资产”模式,以及看似前景无限、实则是“假大空”的“新概念”,在资本撤离后凸显了“裸泳”的窘态。Fisker曾经依赖代工模式,尽管在初期节省了大量的生产建设成本,但却无法有效掌控产品的质量,导致车辆在市场上口碑不佳。Canoo精心打造的创新商业模式,由于主机厂的抵制和用户接受度低,最终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教训:值得深刻反思
实际上,从美国市场的需求端看,美国电动车补贴政策的迅速减少,就像给火热的电动车市场泼了一盆冷水。单车补贴从最初的7500美元降至3750美元,到今年最新政策动态是将面临全部取消,这使得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成本相对增加,也使美国造车新势力雪上加霜。
美国市场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对于价格在4万美元以上电动车型的需求变得疲软,这直接导致了Fisker Ocean、Lucid Air等新势力的高端车型销量难以为继。在供给端,技术实力更强的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加速,给新势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美国市场,通用、福特等传统巨头,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成熟供应链和强大的品牌优势、技术积淀和研发能力,在2024年一口气推出了十多款新电动车型。其中,福特Mustang Mach-E凭借其品牌影响力、供应链和成本控制力,售价较Fisker Ocean低了15%,对其市场份额形成了强力挤压。
当地舆论指出,政策层面的变化也让美国新势力企业处境更为艰难。特朗普政府搁置了之前拜登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取消了2035年电动车销售目标。这一政策的转变,让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变得不明朗,企业的战略规划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进一步动摇了行业信心,通用汽车宣布暂停电动汽车计划,一些造车新势力更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行业人士认为,在目前的美国市场,除了特斯拉这样的头部企业,其他造车新势力、尤其是技术实力匮乏、产品线单一、仍然在编故事的新势力企业,已经很难有翻身的机会。Lordstown就因为皮卡质量问题被召回事件,彻底失去了经销商的信任,对Lordstown带来极大冲击。Arrival的电动巴士项目也遭遇了滑铁卢,由于成本过高,被英国政府取消了订单,前景瞬间变得黯淡无光。
有美国研究机构预测,在未来1-2年内,或将有超过60%的中小新势力将通过破产、并购等方式退出市场。想要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企业必须要证明自己具备“年交付量超10万辆+毛利率转正”的能力。对此,除了特斯拉,美国几乎再没有第二家新势力敢于作出这样的承诺。
对于美国造车新势力的现状,有专家认为,美国新势力的教训证明,一方面,一些新势力企业在初期获得巨额融资后,没有抓住机遇将资金和精力用于“造车”的主要核心技术研发,有的将资金用于“造势”,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扩大产能,有的只用于提升高管福利待遇,在随后遭遇融资“寒冬”之时,就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这些美国新势力的“通病”是擅长“讲故事”,几乎每天都在编出新故事,而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造车和提升产品品质、用户服务上,只想着通过“故事”吸引风投及融资,但没有注意到,在美国经济形势持续出现不良态势的情况下,投资商不仅规模在收缩,也对项目要求变得更加务实和苛刻,要求新势力具备过硬的核心技术而不是凑数的技术,以及务实的市场调查、清晰的规划、“脱水”的财务报表,再凭借“讲故事”融资,已经几乎是不可能了。客观上看,尽管这些对新势力“不友好”,但这也是一种进步。
更多意见认为,美国造车新势力的困境,从本质上看,既是行业从“PPT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的现实,也是行业洗牌走向更为健康发展的必然。面向新能源汽车更为看重技术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品质的市场,一场新的比拼或将刚刚开始。